Table Of Content齐泽克
超越福柯
Fabio Vighi and Heiko Feldner 著
拉黑字幕组翻译
声明
1. 本翻译作品为非盈利翻译,仅供学习、观赏,严禁用于
任何目的的商业用途!
2. 译者们都不是专业翻译工作者,时间仓促,水平有限,必
然存在翻译质量问题,如有错误,请多见谅。
目录
序言 .................................................................................................................................................... - 1 -
第一部分 话语分析或意识形态批判? ...................................................................................... - 5 -
1. 为什么是话语? ................................................................................................................ - 7 -
2. 福柯的批判历史主义 ........................................................................................................ - 14 -
3. 建构的无意识:探寻矩阵 ............................................................................................... - 23 -
4. 悬置本体论问题 ................................................................................................................. - 32 -
5. 矩阵重载: 齐泽克的意识形态批判 .............................................................................. - 37 -
6. 定位对抗:阶级斗争的回归 .......................................................................................... - 55 -
7. 超越反资本主义和民主自由 .......................................................................................... - 70 -
第二部分 论权力以及如何享受它 .............................................................................................. - 91 -
8. 哪里有权力…… .................................................................................................................... - 92 -
9. ……哪里就有反抗 ............................................................................................................. - 107 -
10. 缺失的主体 ..................................................................................................................... - 121 -
11.解放之痛:齐泽克论超我、受虐狂和演化的乌托邦 ...................................... - 135 -
12. 列宁主义者的行动 ....................................................................................................... - 151 -
13. 商品拜物教:从欲望到驱力 ..................................................................................... - 163 -
附录:齐泽克在欧洲内外 ........................................................................................................... - 181 -
第三部分 实在大转移 ................................................................................................................. - 208 -
14. 齐泽克对阵巴迪欧:超越“事件”的“实在” ............................................................ - 210 -
15. “性关系不存在”:性的形式僵局 .............................................................................. - 233 -
16. 客体a,或男性性的诡计 .......................................................................................... - 241 -
17. 女性的“非全”和被动侵略性的悖论 ........................................................................ - 246 -
19. 爱的神迹与基督教的实在 ......................................................................................... - 269 -
结语:在墨西哥的马拉多纳 ...................................................................................................... - 283 -
译者后记 ...................................................................................................................................... - 301 -
序言
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Zizek)与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深刻影响了当代批判理论,当属过去半个世纪最令
人瞩目的知识分子。本书便将两者的思想结合在一起。
今天的人文社科研讨,几乎没有可以绕开福柯的。事实
上,福柯对于话语、知识和权力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
为一种常识。就普及效果而言,可以与闻名遐迩的马克思主
义和精神分析用语相媲美。如果说福柯是在 1966 年,因畅销
书《事物的秩序》1而名声大噪,到达了学术明星的位置,那
么如今的齐泽克可以说也已获此殊荣。自 1989 年《意识形态
的崇高客体》的出版以来,齐泽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来自不
同学科的读者。尽管还没人把他称为“操蛋圣人”(Halperin,
1995, 6),但他的工作确实生产了颇具吸引力的二手文献集。
这些集子的规模还在快速扩大 2。对另一些人来说,他是欧
洲数十年来所出现的“精神分析学,甚至是整个文化理论,
1 中文译作《词与物》
2 在最近的文献中,见 R. Butler 和 Stephens(2006),论齐泽克的政治学;Resch
(2005),Pfaller(2005)和Robert Porter (2006, 52-85),论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
R. Butler(2005),论行动的概念。在对齐泽克工作的广泛评估中,见Boucher, Glynos
和 Sharpe(2005),以及 Vighi 和 Feldner(2007)。关于最近对福柯的介绍,见
Ofarrell(2005)和 Sarasin (2005);关于关键主题的批判性概述,见Gutting (2005b);
关于晚期福柯的讲座与主体转向中,见Gros(2006)和Paras(2006);论福柯与历史
理性,见 Flynn(2005a)。关于当前的争论,见《福柯研究》杂志(www.foucault-
studies.com)和《国际杂志关于齐泽克的研究》(http://ics.leeds.ac.uk/zizek/home.
cfm)。到我们写完这本书,Jodi Dean的《齐泽克的政治学》已经出版,它揭示了
齐泽克政治思想的底层系统。 (Dean, 2006)
- 1 -
最强大的杰出领袖”, (Eagleton,2005,200)。其他人在他身
上看到了“一个容易激动的斯洛文尼亚哲学家”(Boynton,
1998),一个更喜欢“享受他的症状而不是质疑它”的哲学家
(Resch, 2001, 18)。
本书不试图在两位学者之间进行折中调和。我们完全赞
同伊格尔顿对齐泽克的评价,写这本书的原因之一也正是为
了说明此评价的来由。从对福柯话语分析范式的批判性评价
开始,我们将探讨齐泽克把拉康精神分析、黑格尔哲学和马
克思主义政治学融于一炉所形成的理论范围与政治结果。比
较(福柯和齐泽克)这两位思想家,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共
同点以及各自理论中不可调和的差异。我们认为,福柯的批
判,通过把现实揭露为是偶然的、话语所塑造的虚构景象,
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将世界解构。然而,问题在于识别出寓于
话语结构中的、貌似仅仅只是杂乱无章的真实,并去改变它。
本书也不是关于齐泽克对福柯观点的分析,虽然我们会
把这一点考虑进去,但核心在于探讨齐泽克针对福柯并以其
为前提背景的作品。虽然齐泽克和福柯的作品都已被仔细地
从不同角度审视,但尚没有研究将前者的精神分析理论与后
者的后结构主义理论对应起来。有两个很好的理由去通过福
柯来研究齐泽克。首先,福柯式的作品是对齐泽克政治哲学
(在许多方面可称为“后—后结构主义”理论)的研究最具启
发性的参考之一。其二,福柯的作品满足了左派批评家的广
- 2 -
泛需求。他们需要一种令人信服的理论,来解释历史上可悲
却不可避免的单极世界的终结。福柯式的狂热代表了一簇政
治星丛的症候和一类知识分子的观点。可这恰恰是齐泽克自
苏共垮台以来的主要批评对象;这些人为齐泽克在激进政治
领域恢复批判理论的努力提供了衬托。我们关注如下三个问
题:福柯和齐泽克的理论对今天的解放政治有什么影响?它们
如何影响我们体验社会现实的方式?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帮助
我们想象、解释和影响政治变革?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展现了齐泽克的意识形态批
判观点与福柯话语理论的碰撞。我们会仔细探讨齐泽克的战
斗口号“所有国家的话语分析师,共迎实在!”是如何为意识
形态批判这一日渐式微的范式注入新生命的,并讨论这对我
们理解历史变化有什么深刻影响。在第二部分通过将福柯对
权力和抵抗的描述与齐泽克政治行动的概念相比较,我们会
继续这种探讨。我们追求齐泽克的尝试,去设想一种打破权
力体制的恶性循环的政治性介入。在那种恶性循环中,权力
通过不断产生与抹除自身内部潜在的具有变革性力量的剩
余来维持自身的再生产。第二部分的理论分析作为齐泽克对
欧洲未来的简要论述的补充。第三部分通过探讨齐泽克对拉
康“实在”概念的挪用,来扩展我们的论点,即突破把现实揭
露为偶然的、话语所塑造的虚构景象的看法是必要的。拉康
的“实在”抗拒我们的象征表现,但它的缺席却会使这些表现
- 3 -
失衡。最后,我们将对马拉多纳的“上帝之手”和齐泽克思想
普遍的适用性进行一些及时的反思。
本书献给学生、教师、艺术社科领域的同行学者们、以
及对学院派之外的批判理论感兴趣的一众读者。如果它对研
究齐泽克和福柯的专家也有帮助,则称得上是意外之喜了。
- 4 -
第一部分
话语分析或意识形态批判?
如果说福柯多维度的著作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景观
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那么其中他最鼓舞人心的概念贡
献之一是“话语分析”。 在他于 1984 年去世仅六年后,人
类学家 Lila Abu-Lughod 和 Catherine Lutz 观察到,“‘话语’已
经成为……在英美学者词汇中最流行的…… 术语之一”
(Abu-Lughod 和 Lutz,1990,9)。 17 年过去了,福柯式的
话语分析在几乎所有批判性探究领域都如鱼得水。其存在之
普遍,让人不由得相信,它们可以为“声名狼藉的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批判范式”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替代方案。在这点上,
齐泽克明确表示不认同。
齐泽克将左翼对福柯的惯常批判烈度提升到新的高度。
福柯在他口中是“一位倒错(perverse)的哲学家”并且“顶
破头也就是个反辩证法家”。福柯“喜欢将自己展示为一个超
然的实证主义者”并且他缺乏“对主体的适当概念” (Zizek,
2000a, 174, 251, 253, 257)。齐泽克认为,“福柯理论的致命弱
点”是他“放弃了意识形态的问题”(Zizek,1994b,13)。雪上
加霜的是,现在流行的对意识形态批判的否定,已经助长了
一种“化对抗为差异”的态度,并颂扬了“不同身份之间相互承
认的横向逻辑”,而没有适当关注现有的权力关系和充满对抗
- 5 -
性的“阶级斗争逻辑”(Zizek,2004b,第 20 页)。 面对以
“身份政治”和“一些全球化理论”为名的社会关系去政治化的
压倒性趋势,齐泽克强调,“保持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十分重
要(Zizek,1994b,17)。 但是,齐泽克式的意识形态批判的
复兴,是否可以超越“旧瓶装新酒”的窘境?
以下七章将对此有所说明。 首先,福柯提出了“话语概
念”和“历史主义话语分析”。我们会仔细考察这些术语,大概
理解福柯作品的内在特征( 第 1-2 章)。 其次,我们将考
察福柯理论化的失败,即他未能将社会符号结构的生成原理
理论化,所产生的影响(第 3-4 章)。然后探讨齐泽克如何
试图将“阶级对抗的实在(the Real)”概念化,把它当作“(资
本主义)意识形态幻想”的“被拒认(disavowed)的核心”,而
这恰恰是齐泽克所想要达成的探讨。(第 5-6 章)。最后,齐
泽克批判福柯,其有效性究竟如何?我们将通过考察齐泽克
的意识形态批判模式的政治性(第 7 章)来考虑这一问题。
- 6 -
1. 为什么是话语?
当前的“福柯狂热”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值得回顾。
Paul Rabinow 和 Nikolas Rose 唤起了这段福柯对知识分子们
产生强烈影响的生动记忆:
“福柯以全新的方式,为我们整整一代思想家‘活灵活
现地点明’了我们经验的各个方面。在面对“控制犯罪、治
疗精神疾病、大众教育”的时候,“监狱、学校、庇护所”仿
佛也不是最明显的回应了……“作为有体验的人类,我们的
心灵和欲望是我们存在的核心”,我们曾坚信这一信念,但是,
现在我们发现:这一基本信念并不构成我们对解放要求的根
据与合法性,而成为了更深刻的主体化的支点(Rabinow and
Rose,2003,viii.)。”
毫无疑问,理论家尤为迷恋福柯。 毕竟,他具有思辨性
的说服力并非主要来自于经验结果,而是来自于他切近与发
展其主题的特殊方式。 福柯重新安排了传统的论证路线,并
将研究的死胡同变成了有趣的问题。 从《疯癫与文明》到《自
我关怀》(The Care of the Self)无不如是。以下《性史》第一
卷的节选完美地说明了这种态度:
“我的目的是研究一个社会的案例。这个社会一个多世
纪以来,一直在大声谴责自己的虚伪,它冗长地谈论自己的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