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昆 虫 学 报 !"#$%&#’(’)’*+"$,+&+"$,!"#$%%&,’(% ’):()’*((% +,,-%(’(./$0/
"""""""""""""""""""""""""""""""""""""""""""""""""""""""""""""""
家蚕化学诱变剂及诱导突变体的筛选
林 英,陈冬妹,代方银,杨 瑜,向仲怀,夏庆友!
(西南大学蚕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部蚕桑学重点开放实验室,重庆 (%%&3/)
摘要:在家蚕 -’(./0(’1+基因组计划完成之后,其功能基因组研究成为该领域的最重要课题。突变体是功能基因
组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因此,通过人为诱导获取大量的突变系统是及其重要的手段。本研究用化学诱变剂 8-P、
!-P、48,、’.2P、8!,诱导处理家蚕标准品种13%7,筛选获得了非滞育红卵,长圆筒茧、小茧、丝胶茧及绵茧突变体,
致死突变体及无鳞毛蛾翅突变体。结果还表明:!-P、48,诱变家蚕的突变效率高,注射翅原基比腹部更方便且效
果好,化学诱导雄体比雌体的效果好;在时期上,注射蛹和蛾都有诱导效果。上述突变体大多为致死性突变,推测
其可能与致死性基因突变有关。同时,本研究为应用K+QQ+-R技术鉴定家蚕更多目的基因突变体提供了有效的材
料。
关键词:家蚕;化学诱变剂;突变体;筛选;K+QQ+-R技术
中图分类号:S0/’ 文献标识码:6 文章编号:%(’(./$0(/ $%%&)%’.%()’.%/
!"#$$%&%’ "($)&"*+ ),-*’$%. *%/ -($&# &%/,"$/ ),-*%-. &% .&+012#),
!"#$%& #"’(
Q+- T:<U,1V8- 4G<U.!B:,46+ 5"<U.T:<,T6-R T@,W+6-R XFG<U.V@":,W+6 S:<U.TG@!(KFB YB#
,BH:D@;E@H"; Q"ZGH"EGH# GI 6UH:D@;E@H"; !:<:>EH#,1G;;BUB GI ,BH:D@;E@HB "<C 2:GEBDF<G;GU#,,G@EF?B>E
P<:OBH>:E#,1FG<UM:<U (%%&3’,1F:<")
34.-#*"-:KFB I@<DE:G<"; UB<G9:D> GI >:;[?GH9,-’(./0 (’1+ F"> ZBDG9B EFB HB>B"HDF FGE>JGE "IEBH EFB
UB<G9:D JHG\BDE GI EFB >:;[?GH9 ?"> >@DDB>>I@;;# DG9J;BEBCA ,:<DB 9@E"<E> 9"# J;"# :9JGHE"<E HG;B> :<
I@<DE:G<"; UB<G9:D> HB>B"HDF,GZE":<:<U " ;"HUB GI 9@E"<E >EH":<> ?:EF 9"<@";;# :<C@DBC 9@E"E:G<> :> " OBH#
:9JGHE"<E >EH"EBU#A ,G9B 9@E"<E> >@DF "> <G<.C:"J"@>:<U HBC BUU>,;G<U E@ZB.>F"JBC DGDGG<>,>9";; DGDGG<>,
>BH:D:< DGDGG<>,I;G>># DGDGG<>,;BEF"; 9@E"<E> "<C <G "C@;E ?:<U F":H> 9@E"<E> ?BHB >DHBB<BC "<C GZE":<BC :<
EF:> >E@C# 2+$ :<C@D:<U>E"<C"HC>EH":<GI>:;[?GH913%7 ?:EFDFB9:D";9@E"UB<>:<D;@C:<U8-P,!-P,48,,
’.2P "<C 8!,A ]B IG@<C EF"E !-P "<C 48, ?BHB 9GHB BII:D:B<E EF"< GEFBH9@E"UB<>A +<\BDE:<U ?:<U C:>D GI
>:;[?GH9 ?"> 9GHB DG<OB<:B<E "<C BIIBDE:OB 9BEFGC EF"< :<\BDE:<U "ZCG9B<A !@E"E:G<> DG@;C ZB 9GHB
BII:D:B<E;# :<C@DBC Z# DFB9:D"; 9@E"UB<> :< 9";B EF"< :< IB9";BA +<\BDE:<U J@J" "<C "C@;E ?BHB ZGEF IB">:Z;BA
!G>E GI EFB 9@E"<E> 9B<E:G<BC "ZGOB ?BHB ;BEF"; 9@E"E:G<>,?F:DF 9"# ZB ">>GD:"EBC ?:EF ;BEF"; UB<B>A KF:>
>E@C# ";>G JHGO:CBC BIIBDE:OB 9"EBH:";> IGH >DHBB<:<U 9GHB 9@E"<E> GI EFB E"HUBE UB<B> :< >:;[?GH9 Z# K+QQ+-R
EBDF<G;GU#A
5$6 12#/.:-’(./0 (’1+;DFB9:D"; 9@E"UB<;9@E"<E;>DHBB<:<U;K+QQ+-R EBDF<G;GU#
随着果蝇、小鼠、斑马鱼等模式动物全基因组测 度重视。到目前为止,人们已经获得果蝇、斑马鱼等
序的相继完成,功能基因组研究成为基因组发展的 模式动物的突变资源数千种(]:<[;BH 3# $)A,$%%’;
趋势和热点,而功能基因组研究需要大量的突变资 4"F9 "<C RB:>;BH,$%%/),其中甲基磺酸乙酯(8!,)
源作为支撑。在果蝇、斑马鱼、拟南芥等主要模式生 化学诱导获得的果蝇突变基因就多达 ) )$) 份
物中,通过人为诱导获取大量的突变系统受到了高 (]:<[;BH 3# $)A,$%%’)。家蚕作为鳞翅目的模式昆
基金项目:国家“0&)”计划($%%’123$3%%%);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456)%37%);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33)
作者简介:林英,女,30&$年生,重庆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家蚕生化与分子生物学,8.9":;:#;:<=>?@ABC@AD<
!通讯作者 6@EFGHIGHDGHHB>JG<CB<DB,KB;A:%$)./7$’%%00;8.9":;:L:"M#=>?@ABC@AD<
收稿日期NBDB:OBC:$%%/.%0.$’;接受日期6DDBJEBC:$%%&.%(.3&
’)( 昆虫学报 23"#4+"),)$)5&3#(&+&3# 4&卷
虫,其全基因组测序已成功完成(!"# !" #$$,%&&’), 点(:I=#QQ@G !" #$$,%&&&#,%&&&K)。为此,本研究的
其功能基因组研究工作也已启动,建立足够规模的 另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建立家蚕人工诱导突变系,为
突变体资源也将成为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中最重要 应用LMNNM*O技术鉴定家蚕众多突变体奠定基础。
的工作之一。
目前全世界保存的家蚕突变体约(&&多个系统 ! 材料和方法
数(鲁成,%&&)),这些突变资源中的大多数是收集的
自然突变资源,很少部分是通过人工诱导突变筛选 !"! 材料
所获得。例如通过物理方法获得突变系统,如用 ! 家蚕标准品种 =.&1,由西南大学家蚕基因库提
射线、射线诱导出斑纹限性系统、卵色限性系统、 供。
!
黄茧限性系统、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统、蚁蚕色限性系 !"# 方法
统、无选择食性突变蚕(*+)和广食性蚕(,-)等。而 !"#"! 实验用蚕的准备:将家蚕化蛹后削茧取出
广部和村地等人通过化学诱变剂诱导得到的突变体 鉴别雌雄,选出化蛹%2)天(精母细胞形成)的雄蛹
有多倍体、缺失型突变蚕;./(% 年田岛和小林用 和化蛹42(天或化蛹621天(卵壳未充分形成前)
&0&.12&01’ 3的 45溴去氧尿核苷和 &0%2&06( 3 的雌蛹,以及羽化后的雌、雄蚕蛾作为诱导对象。
" "
的45溴5尿嘧啶(45,7)给蚕添食,得到了多数 89 斑 !"#"# 家蚕的诱导处理:化学诱变剂诱导家蚕突
油突变;以甲基磺酸甲酯(::;)、<:; 和丝裂霉素 变的方法和选择诱变剂量都参考 L#S"G# 和 :@F8-#
=等诱变剂注射蛹体,诱发了显性致死突变(向仲 等人 诱 导 家 蚕 使 用 的 方 案 进 行(:@F8-# #P9
怀,.//’);用硫酸二乙酯(><;)和甲基亚硝基脲 :@F#B#G",./66;M-8 #P9 D8K#T#RJ",./61;L#S"G#,
(:*7)处理后分别获得了 %&(" 白妙卵)(?@A"B#C# !" ./1&;向仲怀,.//’)。所有的诱变剂均为现配现用,
#$$,.//()、’!($ 红色死卵)(DEF"G8H#,./66)、(!(" 长 需诱导的蚕蛹和蛾按照表 . 注射方案进行处理,并
胴蚕)(D#C#3@IJ" !" #$$,.//4)、C5%(’ 红眼第 % 白 对处理后的蚕蛹和蛾置于通风无人处,待交配制种
卵)、)*(丰油蚕)、+,5-(K不眠蚕)和 ./5(0(丝胶茧 后,再按蚕种保存要求处理(冯家新,.//))。
>)(L#BE" !" #$$,./1’)、1)($ 软体蚕)、1"(’ 链蚕)突变 !"#"$ 交配制种:分别按照正常雌蛾与注射了诱
品种(向仲怀,%&&4)。 变剂的雄蛾(!正常U"诱变);注射了诱变剂的雌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家蚕突变资源,但对大 蛾与正常雄蛾(!诱变 U"正常)交配制种,再单蛾
规模的功能基因组研究来说还远远不够,因此,通过 区饲养。并将诱导的当代记为 : ,杂交后代记为
&
不同途径获得更多的突变体,为功能基因研究提供 : 代,: 代同蛾区交配的后代记为: 代。
. . %
丰富的材料,是当前的重要工作之一。本研究以可 !"#"% 化学诱变剂的无毒害处理:实验剩余的诱
产生点突变的化学试剂乙基亚硝基脲(<*7)、:*7、 变剂用含有.&V *# ; W 的%4& GG8QXN *#WY溶液
% % )
><;、45,7、<:;作为诱变剂,对家蚕标准品系 =.&1 中和,放置过夜;沾有诱变剂的器具用含有 .&V
进行处理,以探索这些试剂的化学诱变效应,寻求适
*# ; W 的%4& GG8QXN *#WY溶液浸泡过夜处理;实
% % )
合家蚕点突变的化学诱变剂、最佳的处理方式及处
验操作台用.& GG8QXN的 *#WY溶液擦洗或喷雾处
理时期。另一方面,最近反向遗传学研究手段日益
理。
受到重视,特别是 LMNNM*O(L#F3E-"P3 MP9@IE9 N8I#Q
!"#"& 筛选化学诱变体:单蛾区饲养诱导后的蚕
NER"8PR "P OEP8GER)技术,因其规模化和高效的优势,
种,进行细致的性状调查和比较鉴定。根据遗传系
在模式生物的功能基因组研究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
统的分类方法,记录卵、幼虫、蛹、茧、蛾的各阶段形
作用。该技术为定向诱导基因组局部突变技术,可
态和生理特征等,包括卵形、卵色、卵壳色、蚁色、幼
以从同一遗传背景中筛选和鉴定出形态性状突变
虫体形、体色、斑纹、体壁、腹肢、茧形、茧色、蛹形、蛹
体,并在短时间内构建大量点突变群体。而
体色、蛾体色、蛾体形、蛾斑纹、复眼等形态性状,化
LMNNM*O技术的关键在于利用化学诱变方法来产生
性、眠性、食性、产卵等生理性状,从中筛选出突变
一系列的点突变,然后用可以识别并切割错配碱基
体,并分析显隐性。
的=<N #酶消化基因扩增产物,并迅速鉴定突变位
6期 林 英等:家蚕化学诱变剂及诱导突变体的筛选 WDK
表! 注射方案
"#$%&! ’()&*&+,-)&./0&(-.+/
注射剂量 每种方式注射
注射时期 注射部位 !%,$%&’()$*#’%((!-) 的数量(头)
!"#$%& +%,’#’%(%& :;5<$=%&
’()$*#’%( ’()$*#’%( ./0 6789 !.0 /:9 .:9 ’(>’?’>;"@,&%=
(1222!345-) (16!345-) (1222!345-) (122!345-) (122!345-) $?$=A’()$*#’%(
雄/"@$
化蛹 翅原基4
BCD天 腹部
12 B6 62 B6 62 12 B6 62 12 B6 62 12 B6 62 B2
B7D>"A F’(3>’,*4
E;E" "<>%5$(
翅原基4
刚化蛾
腹部
G=$,H 12 B6 62 B6 62 12 B6 62 12 B6 62 12 B6 62 B2
F’(3>’,*4
5%#H
"<>%5$(
雌G$5"@$
化蛹 翅原基4
6CI天 腹部
12 B6 62 B6 62 12 B6 62 12 B6 62 12 B6 62 B2
6JI>"A F’(3>’,*4
E;E" "<>%5$(
化蛹 翅原基4
KCL天 腹部
12 B6 62 B6 62 12 B6 62 12 B6 62 12 B6 62 B2
K7L>"A F’(3>’,*4
E;E" "<>%5$(
翅原基4
刚化蛾
腹部
G=$,H 12 B6 62 B6 62 12 B6 62 12 B6 62 12 B6 62 B2
F’(3>’,*4
5%#H
"<>%5$(
注:以注射诱变剂相应体积的2ML6N :"O@和未经注射的家蚕品种O12L作为诱导对照。
:%#$,:P()$*#’(3#H$*%==$,E%(>’(3?%@;5$%&2ML6N :"O@’(E@"*$%&5;#"3$(,"(>#H$;()$*#$>(%=5"@O12L,#="’(",#H$*%(#=%@,%&’(>;*$>,’@QR%=5S
(G;)’Q"R" $# %&S,1TTI)、’$(& 红色死卵)(U$=’5%?",
1 结果与分析 1TKK)、($(# 长胴蚕)(U"R"3;*H’ $# %&S,1TT6)、R7B’
(红眼第B白卵)、)*(丰油)、+,7-(<不眠蚕)和 ./7
12! 筛选家蚕化学诱导突变体 (0(丝胶茧!)(V"Q$’ $# %&S,1TLW)、1)(& 软体蚕)、1#’
本研究通过正向遗传筛选获得了一些可视性家 (链蚕)突变品种(向仲怀,B226)。综合分析发现,到
蚕突变体如表B,/:9诱导获得了 1 个突变体,!.0 目前为止,用烷化诱变剂 /:9 和 !.0 诱导家蚕获
诱导获得了6个突变体,6789诱导获得了 1个不稳 得的突变体是人工诱导家蚕获得突变体数量中最多
定的突变体。而目前已报道的产生点突变的诱变剂 的,从正向遗传筛选来看,/:9和 !.0 对家蚕诱导
/:9和!.0处理家蚕后,分别获得了 !"(# 白妙卵) 效果是目前最好的。
表1 化学诱导可视突变家蚕统计
"#$%&1 ’-#-.3-.(3+,()&*.(#%4./56(&57.3.$%&*6-#-.+/3./3.%89+:*
化学诱变剂 突变体数量 表现型
OH$5’*"@5;#"3$( :;5<$=%&5;#"(#, +H$(%#AE$
非滞育红卵突变体
122!345-/:9 1 :%(7>’"E";,’(3=$>$33,5;#"(#
幼蚕致死性突变体,长圆筒茧突变体,绵茧突变体,丝胶茧突变体,小茧突变体
1222!345-!.0 6 -$#H"@@"=?"5;#"(#,@%(3#;<$7,H"E$>*%*%%(5;#"(#,&@%,,A*%*%%(5;#"(#,
,$=’*’(*%*%%(5;#"(#,"(>,5"@@*%*%%(5;#"(#
无或少鳞毛蛾翅突变体
16!345-6789 1 :%%=@’##@$">;@#R’(3H"’=,5;#"(#
122!345-.:9 2
1222!345-./0 2
2ML6N :"O@ 2
OFH 昆虫学报 $%&’()&*+*#*,-%’.-)-%’ ’J卷
!"! 化学诱导突变体的分析 !"!"# 卵:在蚕卵性状特征调查中,我们发现用 *
通过观察和筛选经 !"#、$"#、%!&、’()#、!$& +,头 $"#诱导雄蛾的 $ 代中有非滞育红卵突变
! -
诱导处理后的后代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点, 体(图*)。即在同一蛾圈中既有非滞育红卵,也有
本研究在卵、幼虫、茧及成虫(蚕蛾)等不同时期获得 同非滞育卵一样的未转色的卵,其中红色卵与未转
了不同的突变体,具体分述如下。 色卵粒数的比例约为*.*。
图* $"#诱导家蚕后的$ 代的非滞育红卵与正常卵比较
-
/0+1 * 23456708393:939(;0656<809+7=;=++83:$ +=9=76>03980?@A374BC$"#(09;<D=;4<>6>039A0>E93746?=++8
-
对蚕卵突变体在发育过程中的性状调查显示 交,其/ 代同蛾区交配制种FG个蛾圈,仅有’蛾圈
-
(图-),经 $"#诱导后产生的非滞育红卵,在产卵 蚕卵是非滞育卵,且红色和正常卵混杂;其余的卵
一周后,都有明显的颜色差异;当发育到点青期时, 全部转为正常褐色滞育卵,其过渡卵色也同正常的
红色卵的胚子仍具有红色,而正常的胚子成黑色; 一样。对’蛾圈非滞育卵的卵粒数进行统计,结果
转青期后,突变的胚子与正常的胚子的颜色达到基 正常卵与红色卵粒的比例为 - FFH.GIJ,- 检验结
!
本一致;孵化后的蚁蚕、二眠蚕和卵壳均无明显差 果为 - KJLJIMN KFL*O 符合 F.*,即基本符
! !JLJ’,*
异表现;突变蚕在F龄和之后各发育时期的表型与 合经典的孟德尔遗传规律,即红色非滞育卵突变体
正常蚕也没有明显变化(结果未显示)。$"# 诱导 是隐性非致死性突变,这与已报道的由$"#诱导产
后产生的非滞育红卵突变体与正常标准品种大造杂 生的 !"(# 红色死卵)(向仲怀,-JJ’)有明显的不同。
图- 非滞育红卵突变体与正常非滞育家蚕在不同发育时期的比较
/0+1 - 23456708393:939(;0656<809+7=;4<>69>8A0>E93746?939(;0656<809+=++809;0::=7=9>;=P=?354=9>6?8>6+=83:80?@A374
!"!"! 幼虫:在注射 -’ +,头 %!& 诱导雄蛾的 $ 孢子感染。这与早年日本学者用诱变剂注射蛹体诱
! -
代中,其 - 龄起蚕存在致死性突变体现象如图 F。 发的致死突变体结果一致($<73>6 69; $<76@640,
调查发现,有 * 蛾圈的幼蚕有 *,F 在 - 龄起蚕时开 *IGG),推测其可能是化学诱变引起的致死突变体。
始个体干死,身体略发软,表皮与正常蚕的肤色一 由于在$ 代中有*,F的蚕表现致死,遗传分析该突
-
致。其症状类似微孢子感染,但经检测未发现有微 变体可能是隐性同质型致死突变。
=期 林 英等:家蚕化学诱变剂及诱导突变体的筛选 @!N
!"!"# 茧:对注射 &= )>头 "#$诱导化蛹 &?! 天
!
的雄蛹的 % 代筛选,结果获得了不同茧形状的突
&
变体(图@),如突变长圆筒茧、小茧、丝胶茧及绵茧,
但除了小茧突变体可以化蛾制种外,其他 @ 个突变
体均不能化蛹而死亡。将小茧突变体削茧取蛹观察
(图=),发现其大小比正常的小很多。化蛾后同蛾
区交配,其所产的蚕卵数量很少,而且卵粒小,一个
卵圈仅有A!粒蚕卵,且其中有&&粒死卵,约占总卵
数的B>!。由传统的遗传分析发现,这些性状可能都
是隐性突变,且同质型致死,其突变与致死基因可能
存在有相关性。本研究获得的长圆筒茧是隐性突
变,与已有关于圆筒茧相对于椭圆形茧是隐性的报
道一致。另外,也有研究者用 "#$诱导获得了 !"5
图! "#$诱导的% 代家蚕致死突变体
& #$(丝胶茧")突变品种(向仲怀,&CC=),与本研究诱
’()* ! +,-./012-/3-4(3"#$5(3627,612-/-(83
89% ),3,:/-(834(0;<8:1 导获得的丝胶茧突变相似。绵茧突变在现有的基因
&
库中也有保存,但非化学诱导突变产生。
图@ "#$诱导的家蚕% 代茧突变体
&
’()* @ "(99,:,3-78788312-/3-489% ),3,:/-(834(0;<8:1DE"#$5(3627,612-/-(83
&
结果无鳞毛突变体性状渐渐减弱,且逐步趋于正常
化,这可能是后代得到了修复,或者因多基因性状后
代选择未能固定所致。
# 讨论
通过观察经化学诱变剂 #LK、%LK、"#$、=5JK、
#%$处理后的家蚕标准品种 FBCM 的后代各生长期
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点,筛选获得了非滞育红卵突
变体,长圆筒茧、小茧、丝胶茧及绵茧突变体,致死突
变体及无鳞毛蛾翅突变体。这些突变体大部分可能
图= 小茧突变体与正常家蚕的比较
都为隐性和致死性突变,并可能与致死性基因突变
’()* = F81G/:(4838941/00787883
12-/3-<(-.38:1/04(0;<8:1 有关,具体引起这些突变现象的分子生物机理有待
!"!"$ 成虫:对化蛹第 &? ! 天的雄蛹注射 CH!I= 进一步研究。丝胶茧、绵茧、长圆筒茧、小茧、无鳞毛
)>头 =5JK的% 代进行观察,筛选出了无鳞毛蛾翅 蛾翅突变体、致死性突变体过去已有报道,在现有突
! B
变库中也有保存,但未见化学诱导获得绵茧、长圆筒
突变体(图 A)。该突变体的翅无鳞毛或鳞毛很少,
茧、小茧和无鳞毛蛾翅的报道,非滞育红卵突变是首
且略呈油状,其交配能力较差,所产卵有较多的死
次报道。
卵。该突变体在诱变处理后的杂交 % 代发现,故
B
对本研究所用诱变剂诱导进行了正向遗传筛选
推测可能是显性突变。将 % 代进行同蛾区交配,
B
GGF 昆虫学报 7+"#>("*0*$*-’+#3’(’+# "F卷
图! "#$%诱导的& 代家蚕蛾突变体
’
()*+ ! ,-./01.0230)3"#$%#)3-.45-1.020)6367& *535820)639)/:;681
’
突变体,并结合已报道的结果分析了各诱变剂的效 R!S’F![J 冯家新,’RRQJ 蚕种学+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R!S
果,发现经过 &<%、=>? 诱导后的突变效率较高。 ’F!]
(.V):2;2X,X2;2*.4H) Y,=6)82 Z,$2336 Y,X6*2 X,’RR!J B)3:2*5
这只是从表现型去筛选分析,还应在核酸分子水平
90.-)59630H5“94230K[)05//)3”5**1.023067 /*0).10*&’+ 2+ 3!&’++
上分析比较突变效率,即可通过反向遗传研究方法 3+’+ 24(+,!(" E):’G"S’G!+
如@ABBA<C技术进一步分析研究,以最终确定可有 X2;2*.4H)Y,X2;2:21) X,=6)82 Z,$2336 Y,X6*2 X,’RR"J C5350)4
效应用于家蚕化学诱导的化学诱变剂。对化学诱导 232/K9)967 0H5 9670 23- 5/63*205- 08.3: 1.0230 )3 /*0).1 0*&’+ 2+
3!&’++ 3+’+ 24(+,!(G ’):Q’SQG+
的注射部位即翅原基和腹部进行比较,发现在注射
X58)16[2A\,’R]]J \M02)3)3*2.069612/854599)[51.020)639)30H59)/:;681
翅原基时比注射腹部方便且损伤小些。通过本次研 MK5^O69.85063)08696150HK/.852+ 5!(!"’6#,’(Q ’E):E’G’SE’GP+
究发现,获得的突变体都是诱导雄体产生的,所以初 B.W,=2)(Y,D)23*_Z,EFFQJ I595284H671.020)632/9K9051)39)/:;681
步认为注射雄体比雌体效果好;在时期上,注射蚕 9064:453058+ 3+’!("’#7-&’+8$"8’(’+#,Q!(P):R!PSR]"[J 鲁成,
代方银,向仲怀,EFFQJ 家蚕基因库突变系统的研究+ 中国农业
蛹和蛾都有诱导效果。
科学,Q(! P):R!PSR]"]
传统的家蚕突变体筛选都是通过与正常个体的 &4W2//.1 W&,W612) B,C85535 > ,,Z53):677 ?,EFFF2+ @28*505-
形态特征及生理特点进行比较,从中获得表现异常 948553)3*768)3-.45-1.020)639+ 9#"8&!/’*"!+,(*$*-.,’P:G""SG"]+
的突变体。其工作繁琐费时,且对于发生突变较细 &4W2//.1 W&,W612) B,C85535 >,,Z53):677 ?,EFFFM+ @28*50)3*
)3-.45- /642/ /59)639 )3 *536159(@ABBA<C)768 O/230 7.340)632/
微的点突变体以及不可视的突变体的筛选就更困
*5361)49+ :$#(":,.;’*$+,’EQ:GQRSGGE+
难。由于&<% 和 =>? 为常规点突变烷化剂,诱导 &.8602@,&.82:21) ,,’R]]J A3-.40)63 67 -61)3230 /50H2/ 1.020)639 MK
家蚕随机产生点突变,如用常规方法是不能确认这 2/:K/20)3* 2*5309 )3 *581#45//9 67 0H5 9)/:;681,/*0).1 0*&’+ 2+
些突变体性状到底发生了哪些基因或序列的特异点 3!&’++ 3+’+ 24(+,G(! Q):EF"SE’E+
A06@,X6M2K29H) &,’R]PJ @H5 ?)/:;681:,3 A1O680230 B2M682068K @66/+
突变,所以随着家蚕基因组序列的测序完成(D)2 !"
A3:@2L)12Y5-+ X6-239H2,@6:K6,T2O23+ E’PSE!P+
#$+,EFFG),可借助高通量的反向遗传筛选的检测手 @2:5)(,X)1.82 X,&)L.36 ?,Y2121606 @,?H)1.82 X,’RPGJ C5350)4
段,快速有效地从化学诱导的突变群体中筛选出兴 232/K9)9670H5<-#91.020)63)30H59)/:;681,/*0).10*&’+ 24(+ 2+
5!(!"+,"R:QF]SQ’Q+
趣基因的突变体,其中新兴的 @ABBA<C技术也正是
@2L)12 Y,’RPFJ WH51)42/ &.02*539:U8)34)O/59 23- &50H6-9 768 @H5)8
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手段。@ABBA<C技术可以快速
=50540)63+ A3:(85-58)4:-5?58859,,/5^23-585-9+ !:EFQSEQPJ
确认这些序列的突变位点,为基因功能鉴定提供了 ‘)3:/58?,?4H;2M5-)9953,,$24:294H=,$a:5/W,?5)-5/W,$a3)94H?,
点突变的序列位点与性状突变之间的联系,所以本 (b80H2.58&,X.H89 ,,W6M85869 B,$823- &,C63Lc/5L#C2)0c3 &,
EFF"J @28*50#95/5405- 1.0230 948553 MK @ABBA<C )3 <&*;*4,’$#+
研究获得的这些家蚕人工诱导突变群体,可以为应
5!(*0!=!;+,’":]’PS]EQ+
用@ABBA<C技术筛选家蚕重要功能基因突变体和鉴
D)2d,_H6._,B.W !"#$+ ,EFFGJ ,-827095N.53457680H5*53615670H5
定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同时,可极大的丰富家蚕 -61590)4205-9)/:;681(/*0).10*&’)+ 3+’!(+!,QF(! "]FQ):’RQ]S
基因库的遗传资源,为家蚕育种提供原料。 ’RGFJ
D)23*_Z,EFF"J $)6/6*K67?58)4./0.85+ $5)V)3*:WH)32(685908KU8599+ Q]G
参 考 文 献(!"#"$"%&"’) SQRQ[J 向仲怀,EFF"J 蚕丝生物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Q]G
SQRQ]
=2H1I,C5)9/58 I,EFF!J B5283)3* 7861 912// 78K:0H5 L5M827)9H 29 2 D)23* _Z,’RRGJ ?)/:;681 C5350)49 67 @H8511206/6*K+ $5)V)3*:WH)32
*5350)4 16-5/ 68*23)91 768 2N.24./0.85 7)9H 9O54)59+ %#&’(! ,*8)4./0.85U8599+ E’’SE’Q[J 向仲怀,’RRGJ 家蚕遗传育种学+ 北
)’*"!+,(*$*-.,(P G):QERSQG"+ 京:农业出版社+ E’’SE’Q]
(53*TD,’RRQJ ?)/:;681>**U86-.40)63+ $5)V)3*:WH)32,*8)4./0.85U8599+ (责任编辑:袁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