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云 南 植 物 研 究 $##=,54VV.1 !":@#$[@#?
576& -,6&%#7& ;*%%&%#7&
著名民间药物血竭的起源与传播
郑庆安,陈江!,张颖君,杨崇仁!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
摘要:对血竭(&’()*+’,-.**/)的应用历史和传播途径进行考证,统计世界各地产的血竭分
别来源于%科%属约$#余种植物。证明龙舌兰科龙血树属索科特拉龙血树(!"#$#%&# $’&&#(
)#"’ -(.01 01),龙血树(!2*"#$+ 31)为血竭最早的基原植物。豆科植物 ,-%"+$#"./0*"#$+,棕
榈科麒麟竭(!#%1+&+"+.0*"#$+ -.1),以及来源于大戟科巴豆属(2"+-+&)的多种植物作为血
竭的代用品在部分地区使用。以上各种血竭由于来源不同,化学成分有显著的差异。云南南
部发现剑叶龙血树[!2$+$3’&$3’&%&0’0(3*4’1)51 61 678+]与血竭最早的基原为同科同属植
物,二者产生的树脂化学组成相近。由剑叶龙血树树脂开发的国产龙血竭已成为我国医药市
场血竭的主流品种。剑叶龙血树资源的有效保护与持续利用已成为迫切的问题。
关键词:血竭;基原植物;龙舌兰属
中图分类号:9:%;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增刊!">#@#$>#!
!"#$#% &%’ (#))*+#,% ,) ("&$,%’+ -.,,’,& /&0,*+ /,.1 23"4
ABCDE 9F+)G<+,6BCD HF(+)GI(*,AB<DE JF+)GH4+,J<DE 67*+)GK8+"
(4-#-%5%67#)+"#-+"6+8,36-+$3%1’0-"6#&*,9#&-:%0+/"$%0’&;%0-23’&#,5/&1’&<=&0-’-/-%+8>+-#&6,
23’&%0%?$#*%16+84$’%&$%0,L4+MF+)!"#$#%,67F+()
54+6"&76:&’()*+’,-.**/F,(0(M*4,78’N(+/O*MM*+.P4,8/F+Q78R*’./1 I*8S(MF+8FQ,7F,Q*’P(+/
/F004,8’*4Q8,.8/4,T+*U+Q7(QQ78’8(’8M*’8Q7(+$# ,V8OF8,N8.*+)Q*%)8+4,*0%0(MF.F8,U8’84,8/
(,Q78 V.(+Q ’8,*4’O8, *0 &’()*+’,-.**/1 58W8’(. <)(W(O8*4, V.(+Q,,,4O7 (, !"#$#%&# $’&&#)#"’ (+/
!2*"#$+ U8’84,8/(,Q788(’.F8,Q*’F)F+*0&’()*+’,-.**/1 I78V.(+Q,0’*M ,-%"+$#"./0(38)4MF+*,(8),
!#%1+&+"+.0*"#$+(X(.M(8)(+/ 2"+-+&(C4V7*’NF(O8(8)U8’8(.,*4,8/(,Q78,4N,QFQ4QF*+*0&’()*+’,
-.**/F+,*M8’8)F*+,1 YQU(,+*Q8/Q7(QQ78O78MFO(.O*MV*,FQF*+*08(O7&’()*+’,-.**/7(/,F)+F0FO(+Q
/F008’8+O8 Q**Q78’1 67F+8,8&’()*+’,-.**/V’*/4O8/0’*M !2$+$3’&$3’&%&0’0 F,M4O7O.*,8/Q*Q788(’.FG
8,Q*’F)F+*0&’()*+’,-.**/N(,8/*++*Q*+.PV.(+QV7P.*)8+PN4Q(.,*Q78O78MFO(.O*+,QFQ48+Q,1
839:,"’+:&’()*+’,-.**/;Z’F)F+;!"#$#%&#
血竭(&’()*+’, -.**/)为传统中药,味甘、咸;性温、平;归心、肝经;具活血化
瘀、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生肌敛疮、补血之功效,常用于内外诸科及妇科的各种血症。
如:跌打损伤、瘀血、出血、痈疽溃疡、疮面久不愈合、胃肠炎症、肢体麻木、闭经痛
经、血瘀、瘀阻等病症。血竭历来是许多中医古方和经验方的重要组成药材,被喻为“和
! 通信联系人
增刊!" 郑庆安等:著名民间药物血竭的起源与传播 ;"A
血之圣药”(《本草纲目》)。
血竭为重要南药,最初来源于西域,近代主要为来自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产的苏门
达拉血竭。上世纪!"年代,在云南南部发现血竭资源,并开发成功国产龙血竭。目前国
产龙血竭已取代进口血竭成为主流品种,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血竭又是世界上广为使用的民间草药,有悠久的利用历史。本文深入考证血竭的起源
与传播,论证国产龙血竭与最早的血竭具有类似的基源,讨论国产龙血竭资源状况,为我
国龙血竭产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 血竭的历史与传播
血竭的使用历史应追溯于古希腊、古罗马和古阿拉伯称之为#$%&’(’) *+’’,的传统药
物。公元前!-.!!年希腊学者#/’)0’$/,1)所著的《#1 2%31$/% 21,/0%》(药物学)一书最早
记载了#$%&’(’)*+’’,。该药物的基原为龙舌兰科龙血树属的数种植物,如龙血树(!"#$
%#&’# ("#%))和产于也门 4’5’3$%岛的索科特拉龙血树(!6%*’’#+#"*)等。在希腊神话中,
血竭是由守护天国的巨龙的血溅到龙血树上形成的。龙血树属的拉丁属名 !"#%#&’# 就是
依据#$%&’(’)*+’’, 3$11而来的。#$%&’(’)*+’’,为龙血树属植物树干产生的红色树脂,既作
药用,也是珍贵的红色涂料,作为阿拉伯文化和传统药物的象征,不仅在欧洲和北非广泛
流传,并在隋唐时代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
血竭虽然最早用于西亚和北非的古希腊、古罗马和古阿拉伯民间,但很早就为西方所接
受,并成为常用的草药。日本的《资源植物事典》称:“欧美所说的#$%&’(’)*+’’,,系指一种
红色树脂,即古希腊时代被欧洲称为7/(’(吉纳)的深红色树脂,此为埃及产的 !"#%#&’# %*’$
’#+#"* 树干的分泌物”。7/(’最早记载产于北非(埃及),应是数种龙血树属植物的树脂。
随着新大陆的开发,欧洲人在南亚、非洲和美洲开拓殖民地的同时,也不断发现
#$%&’(’)*+’’,的代用品,主要为来源于大戟科巴豆属和豆科紫檀属植物的树脂。例如:
南美洲亚马逊流域的秘鲁和厄瓜多尔使用的称为“4%(&$1 ,1 8$%,’”或“4%(&$1 ,1 #$%&’”
(西班牙语“龙血”)的草药,即是巴豆属植物 ,")-)’ .#/0-#"*.,,6/&%1/&"* 或,6("#%)’)*(&.
(,62#/#’).-*34#)等树干产生的红色树脂。在印度,来源于豆科紫檀属植物的植物 5-&")$
%#"20. ("#%) 和564#".02*04 作为血竭资源替代品而在当地广泛应用(9/(,+1:,;<-=)。印度
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则将棕榈科黄藤属植物麒麟竭(!#&4)’)")2. ("#%) *+>)果
实产生的树脂作为#$%&’(’)*+’’,(表;)。
" 血竭在我国的应用
在我国,血竭始载于南北朝时代的《雷公炮炙论》,又名麒麟竭、骐麟竭、渴留渝(《唐本
草》),海蜡(侯宁极的《药谱》),血竭作为传统中药使用已有;?""多年的历史。南北朝至唐朝
的本草均称为“骐麟竭”,如《新修本草(唐本草)》(公元@?<年)、《海药本草》(唐)、《南越
志》(宋,沈怀远)等。宋朝时期开始称为血竭,如《图经本草》等。明清时期多称“麒麟
竭”,如《本草品汇精要》、《本草纲目》、《得配本草》等。近代多用“血竭”一名。
虽然我国历代史籍都没细致描写产血竭的基原植物,但均记载为“木高数丈”,并将
血竭描述为“木之脂液”,不“溢果外”。《太清伏炼灵砂》称“麒麟竭,出于西胡”,表明
&FL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增刊!"
血竭最初应来源于西域。宋代苏颂撰《本草图经》称:“旧不载所生州土,今出南蕃诸国
及广州”。明代以后,均多记载“出南蕃”,并常与紫铆相混。
表! 血竭的资源植物
!"#$%& ’$"()*%+,-*.%,/0*"1,(’+2$,,3
植物名称(("4%) 科名(5"46$7) 产地(06+)*6#-)6,()
索科特拉龙血树 !"#$#%&#$’&&#(#"’ 2"$/8 /8 龙舌兰科(91":".%"%) 阿拉伯半岛,南也门
剑叶龙血树 !;$)$*’&$*’&%&+’+(<,-*8)=8 >8 >?%( 龙舌兰科 中国,越南,柬埔寨
(@!;$#,()-’#&# ’6%**%%AB"1(C)
龙血树 !;-"#$) <8 龙舌兰科 西非,印度
!;.)/"%’"’ 龙舌兰科 泰国
阿拉伯龙血树 !;+$*’0#&1*# 龙舌兰科 西亚
麒麟竭 !#%,)&)")2+-"#$) 棕榈科 马来西亚、印度
小黄藤 !;,’$"#$#&1*/+ 棕榈科 马来西亚
摩特勒黄藤 !;,)1.%3%’ 棕榈科 印度尼西亚
马来黄藤 !;2")2’&4//+ 棕榈科 马来西亚,印度
红果黄藤 !;"/(%" D"*)6-+ 棕榈科 印度尼西亚
拟龙血巴豆 5")1)&-"#$)&)’-%+(@5;2#.#&)+1’6,#) 大戟科(E-C?,*#6".%"%) 秘鲁,巴西
5;%$*’&)$#"2/+ 大戟科 阿根廷
5;%"31*")$*’./+ 大戟科 秘鲁
5;6)++32’7).’/+ 大戟科 美洲
木槿叶巴豆 5;*’(’+$’7).’/+ 大戟科 墨西哥,委内瑞拉
5;.%$*.%"’ 大戟科 秘鲁
5;+#./1#"’+ 大戟科 巴拉圭
流脂巴豆 5;+#&6/’7./’+ 大戟科 巴拉圭
5;/"/$/"#&# 大戟科 巴拉圭
5;8#.#2%&+’+ 大戟科 危地马拉,墨西哥
91%")$#"2/+,#"+/2’/, 豆科(<%1-46(,+") 印度
《明史8 外国七》记载:我国使节访问祖法儿(今阿拉伯半岛东南),“其王遍谕国人
尽出乳香、血竭、芦荟、没药、苏合油、安息香与华人交易”。公元 &F&F 年中亚人阿布8
艾里8 伊宾8 森纳著的阿拉伯文《医典》称0*"1,(’+2$,,3为“0"4 -$ "?"#"6(”。&GHG年阿
富汗人米尔8 穆罕默德8 玉苏因著的《药物大全》指出0*"1,(’+ 2$,,3 的波斯语为“?-(I
+67"J-A"(”。至今我国维吾尔族仍称血竭为“0"4 -$ "?"#"6(”或“?-(+67"J-A"(”,与阿拉伯
语和波斯语对血竭的称呼一致,均应是来自龙血树属植物的血竭。古希腊时代欧洲使用的
深红色树脂K6(,(吉纳)的发音与《唐本草》的“渴留渝”、“血竭”、“海蜡”和“麒麟
竭”相近,血竭的这些中文名称可能即来源于K6(,。
棕榈科麒麟竭作为血竭资源在我国使用,应追溯于宋朝,发展于明清。是时南方海上
交通日渐发达,著名航海家郑和从明成祖永乐三年(&LFM年)起,在NG年间,O次航海,
历经东南亚,最远达到非洲东海岸,经过PF多个国家,如真腊(今柬埔寨)、满刺加(今
马来西亚)、苏门答腊(今属印度尼西亚)、勃泥国(今文莱一带),返国时带回胡椒、阿
魏、血竭、芦荟等药。上述血竭可能就是棕榈科的麒麟竭。随着大量华人涌入东南亚,当
地盛产的棕榈科黄藤属植物果实富含的红色树脂逐渐替代来源日渐枯竭的以龙血树属植物
为原料的西域血竭,成为我国传统中药血竭的主流品种。陈仁山《药物出产辨》云:“血
竭产自荷兰州府,由石叻运来,系用沙藤花熬成也”。陈存仁编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
(&QPL)和刘文英的《药物学备考》(&QPM)等的记载也表明,我国在 &Q 世纪末,大量进
口南洋产的血竭。直至QF年代以前,我国商品血竭的主要来源均为进口的“苏门达腊血
竭”(=-4")*" 0*"1,(’+2$,,3),如著名的“手牌”和“皇冠牌”血竭等。其主要基原为印
增刊!" 郑庆安等:著名民间药物血竭的起源与传播 -,+
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产的棕榈科黄藤属植物麒麟竭果实产生的树脂。
由此说明,血竭本不产我国,但作为药物在我国的传播历史悠久,其来源自古以来就
有西来和南来二说,且西来者在先,南来者在后。我国最早认识的“出于西域”或“大食
诸国”的麒麟竭,以及南宋《诸藩志》记载由西域输入的药物血竭,应该就是产于西亚和
北非的以龙血树属植物为原料的!"#$%&’’()%%*。随着时代的推移,海上交通日益发达,穿
越沙漠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逐渐萎缩,南来者逐渐取代西来者。明清以来,东南亚棕
榈科黄藤属植物产的麒麟竭已成为我国进口血竭的主流。
历代的医药史籍几无有关国产血竭的记载。仅+,,多年前《旧云南志》称云南有“树
高数丈,叶类樱桃,脂流树中,凝红如血,为木血竭”。明代兰茂著《滇南本草》认为麒
麟竭“出元江界”。对麒麟竭的描述与宋代《图经本草》认为“骐麟竭,木高数丈,婆娑
可爱,叶似樱桃而有三角,其脂液从木中流出,滴下如胶饴状,久而坚凝乃成竭赤作血
色,故亦谓之血竭。采无时。”相似,所指麒麟竭的基原不明,难以考订,但“今俱无”。
! 龙血竭的发现
-./-年,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教授根据对历代本草的详细考证,确认龙舌兰科龙血
树属植物树干产生的红色树脂应为中药血竭的正品,判断在云南南部可以找到生产血竭的
资源,分析了龙血树属植物的分类、分布及其生理生态特性,通过不懈地努力,终于在云南
省南部石灰岩热带季雨林中发现剑叶龙血树(!0"#"$%&"$%&’&(%()(1 !0")*+#,%)&))能够分
泌出红色的树脂,认为可能就是《滇南本草》所指的麒麟竭。并研究了树脂提取方法,成功
开发了国产血竭,称为龙血竭(234&5’5 !"#$%&’’()%%*)。国产龙血竭与我国本草最早记载的
由西域来的血竭最为接近,可以作为正品血竭的国产替代品(蔡希陶,-./.;谢宗万,-.6.;
江苏新医学院,-./.)。这一发现不仅成功开发了国产龙血竭,为传统中药血竭的国产化奠
定了基础,而且正本清源,澄清了长期以来血竭基原不明,品种混乱的历史悬案。
剑叶龙血树分布于云南南部热带地区,与《滇南本草》中麒麟竭“出元江界”的地理
分布范围大致相符,或许就是云南史籍记载的“木血竭”或“麒麟竭”。
龙血竭与原产于西亚和北非的血竭来源于同科同属植物,化学成分相似,6, 年代以
来,本研究组以及国内的一些学者对国产龙血竭及其原植物剑叶龙血树的化学成分进行了
一系列的研究,先后分离得到+,余个化合物,包括黄烷类、查尔酮类、黄酮类、色原酮
类、简单酚类、甾体皂甙类、甾醇类等不同的化学类型(王锦亮等,-..+;周志宏等,
7,,-#,8;周志宏等,-...;卢文杰等,-..6;韦宏等,-..6;杨崇仁,-.69;郑庆安,
7,,:#,8;郑庆安,7,,;)。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国产龙血竭与原产于阿拉伯和北非的
!"#$%&’’()%%*,即最先引入我国的来自西域的血竭在化学组成上的相似性。
药理研究表明,龙血竭具有抗菌、抗炎、增加红细胞膜流动性、延长<!<氧化修饰延
迟时间、降低正常小鼠血中丙二醛水平、抗微粒体脂质过氧化、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
氧化氢酶的活性等生理作用。临床上对炎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消化道疾病、皮肤
病,以及外伤、骨科疾患等均有治疗作用(陈国珍等,7,,,)。龙血竭在多种常见病的治
疗方面日益显示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自-./,年以来,广西、海南亦相继发现龙血竭资源。龙血竭已列入卫生部部颁药品
.-/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增刊!"
标准,基本替代了从东南亚进口的棕榈科血竭,为传统中药血竭的国产化开辟了新的途
径。目前,国产的龙血竭已成为我国市场上血竭的主流品种,并以龙血竭为原料开发多种
新药,形成新兴的产业。
! 我国龙血竭的植物资源
据初步统计,目前世界各地生产的!"#$%&’’()%%*来源于 +科 +属约 ,-余种植物(表
.)。各种!"#$%&’’()%%*的化学成分差异甚大,不宜混淆使用。
龙舌兰科龙血树属植物共约/-余种,产于东半球热带地区,龙血树属植物是!"#$%&’’
()%%*最早的基原,如产于北非、西亚和阿拉伯地区的索科特拉龙血树,龙血树,以及阿
拉伯龙血树等。
我国产该属植物约0种。目前公认国产龙血竭的资源植物为剑叶龙血树(又称交趾龙
血树)。分布于北纬,.123,41/5地区,包括云南南部和广西南部海拔,2-3. 6--7的热带
亚热带石灰岩山地。越南、老挝等亦有分布。广西称山海带,云南金平、勐腊、景洪、思
茅、普洱、孟连、沧源、镇康、耿马等地通称为岩棕。基诺族称“雅波德”,傣族称“埋
嘎筛”,爱伲族称“来筛”。
剑叶龙血树为常绿乔木状植物,茎高4367,直立,少分枝,具密环状叶痕,树皮灰
褐色,叶聚生于茎的顶端,剑形,无柄,革质,长..-87,宽+3287,中部扩大至/36
87,先端渐尖,向基部变窄后又扩大抱茎,中脉明显,大型圆锥花序顶生,长.,-7。花
,3+朵簇生,白黄色,花小,长63077。浆果球形,直径.-3.,77,桔红色,干后黑
色。血竭形成于受损伤茎干的次生维管束及结合组织中。
国产龙血树属植物的分类及剑叶龙血树的种的界限,目前还有诸多疑问。有人将柬埔
寨龙血树(又称海南龙血树或小花龙血树)(!1"#$%&’(#)# 9:;""; ;< =#$&;>)归于其中。
在剑叶龙血树的分布区范围内,还有三花龙血树(!1*+,)(-.&,# ?%<@A),细枝龙血树
(!1/,#"(.(0 B#))A ;< (#C;"),狭叶龙血树(!1#)/10*(-&.(# ?%<@A),!1+)0(-&.(# B#))A(亦称
剑叶龙血树)等种类,而在实践中很难进行明确的区分。有人在不久前又建立了两个新
种,即:河口龙血树(!12&3&1+)0(0 =A DA E;)(叶光正等,.FF,)(与 !12+.-+,(#)# B#))A
;< GH"IA 相似,但花较小。浆果较大,直径.23,-77)和勐腊龙血树(!1$+)/.#+)0(0 =A
DA E;)(叶光正等,.FF,)(与 !1#)/10*(-&.(# ?%<@A 相似,但叶大,长+23F-87,宽+3
/87,剑形,浆果顶端有+小尖头,具 4棱)。当地群众将龙血树属植物统称为岩棕。同
时,龙血竭为龙血树属植物的茎干受损伤并在微生物浸染下形成的红色树脂。在龙血树属
植物的生境中,即使在同一群落中,叶披散的“岩棕”可产生血竭,而叶直立的“岩棕”
则很少产生血竭。产生血竭的“岩棕”茎具有周木维管束类型,我们通常将其称为“剑叶
龙血树”。显然,无论从植物分类学的角度,还是从资源学的角度,对国产龙血树属植物
的分类均有必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澄清。
因此,龙血竭原植物虽规定为剑叶龙血树含脂木质部提取制备的树脂。实际上可能包
括了龙舌兰科龙血树属植物中生长于我国西南和东南亚地区的一群近缘的复合体。如:岩
棕、狭叶龙血树等。
龙血竭为我国珍稀名贵中药,由于具有多种生理作用,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增刊!" 郑庆安等:著名民间药物血竭的起源与传播 +J!
但是,其原料植物却是我国珍稀濒危植物,为国家二级保护品种,资源十分有限。云南的
剑叶龙血树资源因多年来大量的采集应用,已日渐稀少。广西大新县的植被覆盖率为!"
#$"%,剑叶龙血树的覆盖率仍可达&"#’"%,但成年和老年个体多,幼株少,不利于持
续发展。对野生资源加以妥善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并通过引种驯化,野生变家种,建立
()*规范化种植基地,用科学的方法促脂形成,保证珍贵的龙血竭资源的持续利用,已成
为发展龙血竭产业的一个关键问题。
〔参 考 文 献〕
陈存仁,+,"-. 中国药学大辞典[/].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01234(蔡希陶),3567(许再富),+,!,. 895:2;<=>9?;@A1>9=B2C2>=D0?2>;<;EB1C=>’<FA==:[G]. !"#$%&#’())$)(云南
植物研究),!(&):+—,
0?;>(6(陈国珍),6?13(查旭),H1>CI/(杨为民),*# $+,&JJJ. KDD;L9<=D EB1C=>’<FA==: B;<2> >192M; 9= H5>>1> =>
N2@2:*;B=O2:192=>=DP1QQ29)9?;B=<LA;1B=<2<[G]. !"#$,-$./$"*(#01)(药学学报),"#(<5@@A.):+!—&J
N2>:A;RG,+,$+. 7A=B1/;:2L1;)F=91>2L1A)LL=5>9=D)AA9?;/=B;ST@=B91>9*A1>9<U<;:2>/;:2L2>;[/]. V;WE;?A2:G1RF==X
8;BM2L;
N5IG(卢文杰),I1>C37(王雪芬),0?;>GH(陈家源),+,,$. 895:2;<=>9?;L?;T2L1AL=><9295;>9<=DL?A=B=D=BT;O9B1L9=D
2.$"$*)$"&"-1)"-1)*)313[G]. !"#$,-$./$"*(#01)(药学学报),"":!""—!"$
I1>CGN(王锦亮),N230(李兴从),G21>C E7(江东福),*# $+,+,,". 0?;T2L1A L=><9295;>9<=D EB1C=>’<FA==: B;<2> DB=T
2.$"$*)$"&"-1)"-1)*)313 2>H5>>1>1>:9?;2B1>92D5>C1A1L92M29R[G]. !"#$%&#’())$)(云南植物研究),!$:’’-—’YJ
I1>CGN(王锦亮),H51> E0(阮德春),0?;> 6H(陈治英),*# $+,+,,". *?R9=1A;O2>< 2> 2.$"$*)$ "&"-1)"-1)*)313 B;<2>
[G]. 4-1)*3*5&(.)$+&6!77+1*89"&+&:;(应用生态学报),!%(&):&""—&"-
I;2Z(韦宏),I;>E3(文东旭),N2538(刘晓松),+,,$. 0?;T2L1AL=><92959;<DB=T@;9B=A;5T;9?;B1>:K9[)L;O9B1L9<=D
EB1C=>’<FA==:=D(51>CO2SS[G]. <-&)::(&<-&):;$&<$=-1(中国中药杂志),&"(+J):-+-—$
I;2Z(韦宏),I;>E3(文东旭),41>CPG(唐人九),+,,". 0?;T2L1AL=><92959;<DB=T@;9B=A;5T;9?;B1>:K9=)L;O9B1L9<=D
EB1C=>’<FA==:=D(51>CO2S[G]. <-&)::(&<-&):;$&<$=-1(中国中药杂志),&%(!):Y&+—’
32;6I(谢宗万),+,$,. 895:R=>9?;=B2C2>=DEB1C=>’<FA==:[G]. <-&):’$&4$1(中药材),!&(!):YJ—Y’
H1>C0P(杨崇仁),I1>C6(王哲),+,$-. 89;B=2:1A<1@=>2><DB=TDB;<?DB529<=D 2.$"$*)$"$/>&81$)$[G]. !"#$%&#’())$)
(云南植物研究),’:’""—’"$
H;(6(叶光正),I1>CH0(王阳才),6?5N6(朱丽娟),+,,&. 4W=>;W<@;L2;<=D 2.$"$*)$ DB=TH5>>1>[G]. !"#$ %&#
’())$)(云南植物研究),!((+):&,—’+
6?;>C\)(郑庆安),H1>C0P(杨崇仁),&JJ’1. *B;C>1>;CARL=<2:;<DB=T2.$"$*)$"&"-1)"-1)*)313[G]. 5&(.)$+&6!31$)?$#@
(.$+,.&8("#3A*3*$."-,#:&,+—&,-
6?;>C\)(郑庆安),H1>C0P(杨崇仁),&JJ’Q. EB1L1;>=<2:;)1>:F,>;W0]&&<9;B=2:1AA1L9=>;CARL=<2:;<DB=T9?;<9;T=D
2.$"$*)$"&"-1)"-1)*)313[G]. 4-1)*3*4-*/1"$+B*##*.3,!(:+&-+—+&-Y
6?;>C\)(郑庆安),6?1>CHG(张颖君),H1>C0P(杨崇仁),&JJY. 89;B=2:1A(ARL=<2:;<DB=T89;T=D 2.$"$*)$"&"-1)"-1)*)@
313[G]. 0#*.&183,2>@B;<<
6?=56Z(周志宏),I1>CGN(王锦亮),H1>C0P(杨崇仁),+,,,. 4?B;;CARL=<2:;<DB=T9?;0?2>;<;EB1C=>’<FA==:(2.$@
"$*)$"&"-1)"-1)*)313)[G]. 4-1)*3*C.$81#1&)$+$)8D*.>$+2.(:(中草药),"%:$J+—$JY
6?=56Z(周志宏),I1>CGN(王锦亮),H1>C0P(杨崇仁),&JJ+1. 0=L?2>L?2>;>2>^1>;WL?1AL=>;:2TT;BDB=T9?;0?2>;<;
EB1C=>’<FA==:[G]. !"#$,-$./$"*(#01)(药学学报),"):&JJ—&JY
6?=56Z(周志宏),I1>CGN(王锦亮),H1>C0P(杨崇仁),&JJ+Q. 0?;T2L1AL=><9295;>9<=D<1>C52<:B1O=>2<T1:;2>0?2>1
[G]. 4-1)*3*C.$81#1&)$+$)8D*.>$+2.(:3(中草药),"&:Y$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