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云 南 植 物 研 究 "%%",67(!):"&]"$
!’31 8(310%’1 9:0010%’1
复边藓在中国的重新发现!
张元明!,曹 同",#,高 谦",潘伯荣!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辽宁沈阳 !!%%!&;#上海师范大学生物系,上海 "%%"#’
关键词:复边藓;重新发现;新疆;新记录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 !"#$%"&’()* +’#("#,%’"&-* ,*(- ./%01
-.*/0 1234+5647!,8*9 :;47",#,0*9 8<6=4",>*/ ?;+@;47!
(! !"#$"%#&’#()")*)+,-./,0,&1%#23+,&4%561,76"#+(+8/%2+91,-:/"+#/+(,AB2CD6$#%%!!,8<643;
" ’#()")*)+,-8550"+2./,0,&1,76"#+(+8/%2+91,-:/"+#/+(,E<=4F347!!%%!&,8<643;
# ;+5%4)9+#),-<",0,&1,:6%#&6%"=,49%0>#"?+4(")1,E<347<36"%%"#’,8<643)
!2&3*1’3:7"#/0"2,)*( -,#)"#%0,"2+((.=GHI)>I?=32J,H<6K< H3L MB=J6;2LNF K;NN=KO=G 34G B=M;BO=G ;4NF
;4K=PB;C:6Q=O64!$&)QF56OO=4,H3LB=G6LK;J=B=GPB;CR64S6347(5OI:634L<34),8<643I :<=G=LKB6MO6;4
34G6NN2LOB3O6;4L;PO<=LM=K6=LQ3L=G;48<64=L=K;NN=KO6;46LMB=L=4O=G64G=O36NLP;BO<=P6BLOO6C=648<643I
4#+5(*$&:7"#/0"2,)*(-,#)"#%0,"2+(;;@=G6LK;J=BF;R64S6347;/=H@=K;BG
复边藓属(7"#/0"2,)*()植物为水湿生藓类,其中文名是指叶片边缘有多层细胞构成厚边之意。该属
植物多生于山区的流水中,附着于石上或树基部。本属全世界有)种(T6SU,!)&);8B;LQF等,!))";
8B;LQF等,!)))),分布于南北半球的温带及暖热地区(陈邦杰等,!)V#)。由于该属植物形态特征和生境
条件较为特殊,苔藓学界对其系统位置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和处理。
我国复边藓属植物记录仅!种,即 7"#/0"2,)*( -,#)"#%0,"2+((.=GHI)>I?=32J,产西藏喜玛拉雅地区
(56OO=4,!$&))。此后的!%%多年中,该种一直未在我国其它地区发现过,而且国内文献对该种的描述和
图版的描绘均是仿自国外文献(陈邦杰等,!)V#;黎兴江等,!)$&)。
现根据作者采自新疆天山小天池流水石面上的标本,对该种作国内首次详细描述和图示。
种的描述
复边藓 !"#$%"&’()* +’#("#,%’"&-*(.=GHI)>I ?=32J,>B;GBI&"I!$%&;56OOI,WI>B;KIX644IE;KIE2MMNI?;OI!Y
!,!I!$&);X6,RI,WI?BF;PNIR6Z347 !#!Y!#"I!)$&;03;,8I,[N;B3 ?BF;IE64I\;NI" "V%+ "V!I!))VI———@4"/6,(),9*9
-,#)"#%0,"2+( .=GHI,EM=KI52LKI!!’I!$%!I
!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8R!+!%+%&),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0!)))%’#&%)),
中国科学院生物区系特别支持项目("%%!’%!#)
收稿日期:"%%%+!!+"%,"%%!+%’+!%接受发表
作者简介:张元明(!),"+)男,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干旱区植物区系及生态学研究。
#’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卷
图! !"植物体;#$%"叶片;&"叶片中部细胞;’"叶片中部边缘细胞;("叶片基部细胞;)"茎横切面;
*"叶片中部横切面;!+,!!"叶片尖部细胞。
比例尺:-.!/0(!);1.!+!0(&$!+);2.+"(&00(#$%)(绘图标本:张元明3$!+!,张元明绘)
456"! !" 7895:;#$%" ;<:=5>?@AB=?8B;&" 0?C58>=?8B/?==@;’" 0?C58>=?8B/?==@>?8D08D65>@;(" 98@8==?8B/?==@;
)" /DA@@@?/:5A>AB@:?0;*" /DA@@@?/:5A>AB0?C58>E8D:AB=?8B;!+$!!" /?==@8:=?8B:5E"
@/8=?:-.!/0(!);1.!+!0(&$!+);2.+"(&00(#$%)"(FD8G>BDA0HI8>6,3"J"3$!+!9KHI8>6,3"J")
&期 张元明等:复边藓在中国的重新发现及新疆苔藓植物一新记录种 (#
植物体粗壮,鲜绿色或深绿色,大片稀疏丛生。茎匍匐,圆形具棱,略扁平,长!"#$%,具不规
则叉状分枝;分枝短,长&"’$%;茎基部具黄褐色短粗假根,长&"!%%;茎横切面细胞有分化,皮部
具(")层小型厚壁细胞,髓部为)"*边形薄壁大型细胞,无中轴分化。叶片阔披针形,长’+!")+!
%%,宽,+!"&%%,具小尖头,稀圆钝;茎下部叶小,向上逐渐变大;茎叶与枝叶同形,排列疏松,湿
时稍背仰,干燥时不卷曲。中肋粗壮,黄褐色,稍突出叶尖,稀达于叶尖消失。叶细胞均平滑无疣。叶
边全缘,平直,特别加厚,从叶片中部横切面观,边缘由)"!层细胞构成,细胞为长方形或圆形,长
#+-!"()+!!!%,宽)+(!"#+(.!%,细胞!"*列整齐排列,壁加厚,与叶片细胞界限明显;叶片中上部
细胞小,单层,四至六边圆形,长)+-!"-+(.!%;叶基细胞长方形,长&&+(!"(*+!,!%,宽)+*’"#+-!
!%,绿色不透明。孢子体未见。
标本鉴定:新疆:天山小天池,&.!,%,张元明/&,&0&(1234;45637)
生境:生于山区流水岩面,海拔&.!,%。
讨论
复边藓属植物为水湿生藓类,多稀疏丛生于山区流水岩面或树基部。该属植物叶结构特殊,叶片细
胞为单层,叶缘有由多层细胞构成的厚边,易于识别。
由于特殊的形态结构和生境条件,该属自&.,)年建立以来,苔藓学界对其系统位置一直有不同的看
法和处理。89::;<(&.!-)在《东印度的苔藓》中将复边藓属置于紫萼藓科当中。随后,国外早期的一些
学者和我国学者将该属作为丛藓科(=>::9?$;?;)的亚科———复边藓亚科(@9<$A9B>:>9B;?;)的一个属来处理
(3C>:D;CEF,&-,(,&-();@D;<,&-)&,&-*’;黎兴江等,&-.!;高谦等,&--*)。另一些学者,尤其是近年
的文献则将其作为单独的一个科,即复边藓科(@9<$A9B>:?$;?;)来处理(79AG;C:,&-’’;=>BGHC?,&-!);
6?9:>,&-#!;I?<B;C,&--’;J;BK;?C<等,&--*),I?<B;C(&--’)还认为复边藓属同三齿藓属(!"#$%&’#())
一道构成联系丛藓科和紫萼藓科(LC9%%9?$;?;)的桥梁。因此,有必要对该属的系统位置作深入的研究。
复边藓(*#&+,#$%’(- .%&’#&/,%#$0-)最早被置于 !"#+1%-’%)() 当中,后来从该属中分出归入复边藓属
(M9NO,&-!-)。该种分布于北半球,主要分布在欧洲(英国、爱尔兰、斯洛伐克、南斯拉夫)、中亚(哈
萨克斯坦)、西亚(伊拉克)、俄罗斯、北非及北美洲(M9NO,&-!-;@C>FPQ,&---)。而在我国原记录仅在
西藏有分布(89::;<,&.!-;陈邦杰等,&-*’;黎兴江等,&-.!;高谦等,&--*)。89::;<于 &.!-年根据
RD>%F><采自西藏的标本,在《东印度的苔藓》中记录了 & 种,即 *#&+,#$%’(- .%&’#&/,%#$0-(7;BS+)
=+3;?ET+。此后&,,多年间一直未在我国其它地区发现过。国内文献对该种的描述和图版的描绘均是仿
自国外文献(陈邦杰等,&-*’;黎兴江等,&-.!)。而根据其特殊的生境条件和分布特点,陈邦杰等
(&-*’)推测在我国西部其它地区仍可能发现该种。根据这一特点,作者在我国新疆天山小天池下流水岩
面再次采集到了复边藓。
复边藓野生条件下呈深绿色,基部固着于石面上,植物体漂浮于水中。在该苔藓植物群落中,复边
藓占优势地位。该种不与其它种类杂生,单独丛生而形成纯群,样方中盖度达*.+)U。与其伴生的种类
为一些典型的水湿生藓类,如 2)3,4-’05#() -0"60&-(7;BS+)3+6+L+(柳叶藓)、*"/’%&0("%& .#,#+#&()
(7;BS+)6GCE$;+(牛角藓)以及 !#))#/+%)/’/ V9<BP+;:WC<;AA+(纤细美姿藓)、7"4()6/,,0-+0&- 6$D;9$D;C+;X
6$DS?;YC+(黄色真藓)等一些种类。这些伴生种类均稀疏丛生并相互杂生,盖度为&,U左右。
复边藓在我国的重新发现以及作为在新疆分布的新记录种对于探讨复边藓属的系统位置具有十分重
要的学术价值。
(+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F卷
〔参 考 文 献〕
陈邦杰(主编),!"#$%中国藓类植物属志(上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
高谦(主编),!""#%中国苔藓志(第(卷)[&]’ 北京:科学出版社,(#*—(#!
黎兴江(主编),!"+)%西藏苔藓植物志[&]’ 北京:科学出版社,!$*—!$(
,-./01-2345,!"*(% 6.//789181% :;:<=;>?1-,@6-8;/?,A8/B-?7901;6C?8;D1;C8E7?71;[&],!($):$+*—F$"
G17HD7>%
,-./01-2345,!"(F% 6.//789181% :;:<=;>?1-,@6-8;/?,A8/B-?7901;6C?8;D1;C8E7?71;1I%([&],!":(F$—$*(
J01;6J,!"F!% K/2I71;2L1-I71.3/8378/73901;<-/1;I1-6.//789181%::[M]’ !"#$%&%’,#":!F!—$((
J-.3LN&O,&8>7??O=,,821-JO,!""(% :;I1P.C&.3313[&]’ K/G.273:&733.2-7,./8;798?Q8-I1;,!"!
J-.3LN&O,&8>7??O=,<?1;,,"(’),!"""% <J019R?73/.C/01&.3313[&]’ K/G.273:&733.2-7,./8;798?Q8-I1;,#F
S1?H1-/5,!"$$% K/2I71;D2-KN3/1E8/7RI1-T-790.3/.E8911;[M]’ *"%+*,(-".(/’)0),$"(():)+)—U*#
&7//1;V,!+)"% &2397:;I781W-71;/8?73% <=;2E1-8/7.;.C/01&.3313.C/01=83/:;I713[M]’ 12/,34%..5,35677)*,(,!:!—
!U!
6.IHX-8M,!")F% J.;3H19/23&239.-2E=2-.H81.-2E[O]’ 6-8083,!—#"U
O1IC18-;6O,T8;,J,S1K,!""#% < ;1Y?N 2HI8/1I 8;I 8;;./8/1I 9019R?73/ .C J07;131 E.3313[M]’ 1 !’((,/% *,( 4’0,%&:
!#$—$)U
K87/.@,!"U)% <&.;.>-8H0.CM8H8;1316.//789181(&2397)[M]’ 1!’((,/%*,(4’0,’&:$U$—)$U
V7ZRO(7;J071C),!")"% :;I1P&239.-2E[&]’ [/-190/,4.?::F+)—F+#
\8;I1-OS,!""$% Q1;1-8.C/016.//789181:&.3313.C/01S8-30=;]7-.;E1;/3[M]’ *6))*688’),53,9’(53%,’(:!,(!*,(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