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1
目.录.
前言..................................................... 1 — 16
*卡•马克思…
经济学手稿
. (1863 —1867 年)
, «
* I 4
资.本论
(1863 —1865 年手稿)
第一.册 …
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 :...........5-160
[散页]..................... 7—25
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26-151
(1) 商品作为资本的产物••:............................. 26
(2) 资本主义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57
直接生产过程 ..................:.................. 78
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103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或特殊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108
关于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的补充...............109
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从属........................H9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123
总产品和纯产品....................................135
,资本的神秘性......................................138
(3)资本主义生产的产物不仅是剩余价值,而且是资本......145
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 ....................................151
[散注]............................................... 152-160
资本论
(1863 —1865 年手稿)
第二册(第I稿)
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163-444
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167
第一章 资本流通 .................................. 167—270
(1)资本的形态变化................................:…167
I.循环的第一种形式...............................174
• H.流通过程的第二种形式 .......................... 197
皿.流通过程的第三种形式........ *............... 200
IV.流通过程的第四种形式.......................... 202
商品资本........................................ 218
目 录 3
储备的形成......................................229
货币资本........................................ 234
(2) 流通时间 ...........................................240
(3) 生产时间 ...........................................249
(4) 流通费用 ...........................................263
第二章资本周转 .....................*............ 271—352
(1)流通时间和周转....................................271
*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的周期。再生产过程的 "
连续性.............................................285
(3)周转和价值形成 ....................................339
第三章流通和奇生产................................. 353—444
(1) 资本同资本交换,资本同收入交换以及不变资本的
再生产.............................................353
(2) 收入和资本。收入和收入。资本和资本(它们之间
的交换)...........................................403
[(3)固定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404
(5) 积累或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415
(6) 对积累起中介作用的货币流通........................422
(7) 再生产过程的平行性、相继性、上升序列、循环............ 424
(8)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剩余产品)......................433
(9) 再生产过程中的干扰................................. 444
注释.................................................. 447—488
人名索引 ............................................... 489—497
文学作品和神话中的人物索引 ................................. 498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文献索引 ............................................... 499—516
报刊索引 .................................................517-518
名目索引 ............................................... 519—562
插图 ’
《资本论(1863-1865年手稿)》第一册散页手稿第24页 .................9
《资本论(1863—1865年手稿).》第一册第六章手稿第441页 …:.........27
《资本论(1863—1865年手稿)》第一册第六章手稿第469页 ............ 79
《资本论(1863—1865年手稿》第二册第I稿封面............ 165—166
《资本论(1863—1865年手稿)》第二册第I稿第32页 .................225
《资本论(1863—1865年手稿)》第二册第I稿第‘79页 .................311
《资本论(1863—1865年手稿)》第二册第I稿第150页.................44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卷和39卷属于同一单
元,这两卷收载的是马克思在1863-1867年期间写的经济学手稿,
时间跨度是从《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 — 1863年手稿)》完成之后,到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二版付排稿的整理工作完成之前的
这L时期e在这几年里,马克思主要写成了三册《资本论》的手稿:第
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册《总过程
的各种形态》。这三册手稿按其写作时间被概括地称为《资本论
(1863 — 1865年手稿)》。
在马克思的计划中,这三册书的内容构成“资本一般”部分。在
1857—1858年手稿和1861—1863年手稿中,马克思把涉及"资本一
般"的理论部分只是作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总体系的一个组成
部分来论述的。从1862年底起,由于他在手稿写作中取得的成果,
马克思产生了新的想法,决定先把“资本=般”这一部分写成独立著
作出版,书名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则作为副标题。于是在
写完1861—1863年手稿之后,马克思从1863年夏至1865年底写成
了三册《资本论》的手稿。 -
从1866年1月开始,马克思在1863 — 1865年手稿的第一册手
稿的基础上整理、写作《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的付排稿,这个过
程一直持续到1867年4月2日…在此期间,除了对正文的修改、补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w 4 * + "r ,
充和润色,他还为一些章补写了注释,有少数注释或注释草稿最终未
被收入第一卷中,但这些散注反映了马克思整理付排稿的过程,在内
容上与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密切相关,因此也被附带发表在第一册手
稿后面。
1863-1865年手稿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过程中的一个新
阶段。特别是第一册手稿,无论从理论的成熟程度来说,还是就叙述
的系统性和著作的结构来说,都已非常接近作为一个“艺术整体"的
《资本论》。第一册手稿《资本的生产过程》没有完整地保存下来,留
传至今的只有最后一章即《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和前面几
章的若干手稿散页和零星注释。未保留下来的手稿部分被认为是马
克思通过剪贴等方式合并到付排稿中了。第一册手稿的写作时间是
1863年夏天至1864年夏天。第二册手稿和第三册手稿完整地保存
了下来,它们是1864年夏天马克思写完第一册手稿之后交叉着写
的。1864年下半年先写的是第三册前半部分,第二册写于1865年
上半年,第三册后半部分写于1865年下半年。上述第二册手稿被马
克思编号为第二册第I稿,恩格斯在编辑《资本论》第二卷时没有采
用。上述第三册手稿是马克思留下的《资本论》第三卷唯一的全卷手
稿,被恩格斯称为第三册的"主要手稿”,成为恩格斯编辑《资本论》第
三卷的基础。本卷收入的是:(1)第一册手稿《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
的结果》,前面几章保留下来的若干散页和零星注释,还有马克思在整
理《资本论》第一卷付排稿的过程中补写的h些注释草稿;(2)第二册
第I稿。第39卷将收入第三册的主要手稿,即《总过程的各种形态》。
在《第六章》开头,马克思指出本章要考察三个问题:(1)商品作
为资本的产物;(2)资本主义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⑶资本主义生
前 言 3
产是特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马克思还指出,在最
后付印时,将把第(1)节放在最后,因为它是向第二册的过渡」
《第六章》作为《资本论》第一册手稿的最后一章,概括了第一册
研究的内容,同时也是向第二册的过渡。马克思在这一章的第Q)节
中,第一次详细地分析了作为资本产物的商品。他指出,从叙述作为
资本前提的商品过渡到叙述作为资本产物的商品,是同资本的历史
发展相P致的。他同时还指出,只有在资本主义关系占主导的条件
下,商品才成为产品的一般形式。因此,如果考察发达的资本主义社
会,那么商品一方面表现为资本的经常的元素前提,另一方面表现为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直接结果。
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结果所特有的、
不同于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所具有的那些主要特点。首
先,从作为资本主义起点的商品来说,虽然对象化在这种商品中的是
社会必要劳动,但我们完全不知道它是从谁那里而来,究竟是小商品
生产者的产物,还是雇佣工人的产物。但是作为资本产物的商品则
不同,它必然包含着剩余价值。因此,它除包含不变资本外,还包含
可变资本和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
.其次,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起点的是单个商品,而作为资本主义生
产结果的不再是单个商品,而是其中体现着预付资本的价值加上剩
余价值的一个商品总量。每一单个商品只是这一总量的一个相应部
分。花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只有作为体现在商品总量上的劳动的
一部分才有意义。因此,单位商品的价格由资本生产出来的总价值
除以单位商品的数量而决定。由于劳动生产率高低不同,同一劳动
住产出来的商品数量不同,单位商品的价值或价格也就不同。马克
思所作的计算表明,商品价格的变化丝毫不会改变单位商品中所实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现的剩余价值率。商品价格改变,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可以不
变,商品价格不变,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可以改变0马克思称这
些关系为''规律这对于作为资本产物的商品是普遍适用的。
再次,作为资本产物的商品不同于作为过程前提的商品之处,还
在于作为资本产物的商品,商品量是“资本的转化形式",它是资本的
价值加上剩余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要实现这些商品中包含的全部价
值即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单靠出售个别商品或部分商品是不行的,
必须把全部商品出售才行。如果没有把全部商品售出而只售出一部
分,就不能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全部剩余价值O
以上三点表明,作为资本产物的商品和作为过程前提的商品相
比,具有了进一步的规定。前提和结果的这种辩证法是《资本论》第
一卷考察资本主义积累的一个要素。但这些论述没有收入《资本论》
的最终文本中。就此而言,《第六章》对更加深入地理解《资本论》的
辩证法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章》第(2)节考察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i。
在第一册的前几章里,已经考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而在这一节里,
马克思从新的角度对前面的考察作了进一步的概括,以阐明资本主
义生产的本质。从前面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
生产的推动力和直接目的,马克思结合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了资
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从物质内容的角度来说,资本主义生产是
一般劳动过程,而从社会形式的角度来说,资本主义生产是价值增殖
过程。无论从一般劳动过程来看还是从价值增殖过程来看,商品在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都具有了许多新的特点。正像商品是使用价值
和交换价值的统一一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
过程的统一。“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只表现为手段,价
前’言 5
值增殖过程或剩余价值的生产才表现为目的。”(见本卷第87页)这
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 t
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时,马克思指出,资本拜物教在
这里表现得特别明显。马克思指出,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生产资料表
现为活劳动的吸收器,“并不是工人使用生产资料,而是生产资料使
用工人”(见本卷第71页)。马克思还指出,资本自行增殖的过程同
时表现为“工人贫困化的过程”(同上),“因为工人是把他所创造的价
值同时作为与自身相异化的价值创造出来的”(同上)。这些论述对
于理解马克思关于工人贫困化的观点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工人在
生产过程中只是作为人格化的劳动执行职能,这种劳动对于工人是
一种痛苦,是一种消耗。
马克思同时揭露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各种谬论的根源,指出他
们没有把物的生产要素同资本主义关系区分开,因而把资本主义关
系说成物的自然属性;依照他们的说法,既然人类生产是永恒的,那
么资本主义生产应当也是永恒的。同时,由于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在
流通领域中表面上是等价交换,庸俗经济学家就把资本家和工人的
关系说成商品占有者之间的平等交换关系。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
条件下的劳动异化现象和资本拜物教产生的根源,他指出:既然资本
主义造成物对人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那么工人的产品对工
人就异化了。资本主义生产中的这种主客体颠倒的现象,同意识形
态领域内宗教的情况一样,是产生拜物教的根源。
马克思接着分析了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和实际上的从属
问题。他指出,形式上的从属是指资本对原有的劳动生产方式的统
治,这时的生产工艺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转而隶属于资本而已。即使
是这种形式上的从属,也已经和以前的各种从属关系不同了。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