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陳永發 先生
新疆:民族認同、國際競爭與中國革命
1944 – 1962
研究生:吳啟訥 撰
學 號:D86123006
中華民國九十五年七月
摘 要
20 世紀初以來,伴隨外來影響的增加,新疆的突厥語穆斯林住民的民族
意識逐漸覺醒。繼 1933 年南疆右翼穆斯林民族主義者建立的喀什東突厥斯坦
共和國失敗後,1944 年,北疆的左翼突厥穆斯林民族主義者在蘇聯支持下,
於伊寧建立了獨立的東突厥斯坦伊斯蘭人民共和國。1946 年,中華民國政府
與蘇聯和伊寧三方進行折衝談判,伊寧方面同意取消其國號,加入新疆聯合
省政府。但國民政府軍與伊寧民族軍一直對峙到 1949 年終。
1949 年 10 月,中共在蘇聯支持下,接收了新疆。中共利用國民政府留在
新疆的軍事與政治遺產,同時以承認伊寧方面革命盟友的地位,加上一系列
社會改革運動為手段,選拔出忠於新政權的本地民族幹部,統合在其「黨-
國家」體制之內,鞏固了它在新疆統治的基礎。
中共更利用推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封堵了前伊寧集團民族主義要
求民族權利之口;同時藉由建立省級以下各級民族區域自治地方,達成了「眾
建以分其勢」的效果。從根本上而言,中共仍需利用經濟整合、駐軍屯田和
移入漢族居民的手段,追求永久控制新疆的目標。
受到俄-蘇帝國在中亞擴張政策歷史上延續下來的某種極限的限制,蘇
聯在新疆的影響日趨減弱。
然而,伴隨中國對新疆控制的加強,本地民族的民族主義情緒也同步上
升,對抗中共統治的活動從未止歇。此一過程仍處在進行狀態中。
目 錄
緒論……………………………………………………………………………………1
一、緣起...........................................................................................................1
二、概念的爭議與界定..................................................................................2
三、研究回顧..................................................................................................5
四、本文在討論中涉及的幾個問題...........................................................28
五、本文各章討論的內容............................................................................53
六、本文使用的資料....................................................................................55
第一章 外來控制與綠洲反控制模式的形成與演化…………………………..58
第一節 背景……………………………………………………………58
第二節 18 世紀中期以前的模式……………………………………...61
第三節 乾隆模式…………………………………………………….....77
第二章 近代新疆的兩種獨立……………………………………………......105
第一節 楊增新、金樹仁主導的政治獨立……………………………108
第二節 俄蘇在新疆的角色與影響:1860 – 1943……………………118
第三節 突厥民族主義與 1933年的突厥穆斯林獨立運動………....147
第四節 盛世才的政治獨立………………………………………......171
第五節 國民政府謀求控制新疆的過程:1928 – 1943………….…..181
第三章 國民政府治新政策及處理與莫斯科、伊寧及中共關係的過程:
1944 — 1949…………………………………………………….…...189
第一節 影響國民政府新疆政策制定和伊寧事變的外在因素
——莫斯科的亞洲戰略…………………………………..…194
第二節 國民政府治理新疆政策的三次轉折………………………..201
i
第三節 國民政府和新疆軍政當局突破困局的最後努力………..…237
第四節 中國內戰局勢的轉折與蘇聯延續在新疆利益的政治運作.246
第五節 新疆控制權從國民政府轉交到中共政權手中……………251
小 結 國民政府控制新疆的限制與遺產…………………………258
第四章 伊寧政權………………………………………………………….…261
第一節 蘇聯支持下的東突厥斯坦解放運動及其軍事行動………263
第二節 東突厥斯坦伊斯蘭人民共和國的施政措施………………289
第三節 建國道路的中斷……………………………………………307
第四節 伊寧革命者在戰場之外的進行的戰役……………………313
第五節 聯合省政府停止運作後的伊寧政權與左翼民族主義政治組織
……………………………………………………………….339
第五章 近代中國民族政策的演化與中共的新疆經驗……………………354
第一節 近代中國民族思想與中國政府民族政策的演化………….354
第二節 中共少數民族觀念與政策的演化………………………….376
第三節 中共的新疆經驗:1934 — 1949……………………………404
第四節 中共在蘇聯主導下接收新疆……………………………….422
第五節 動員、準備:以承繼中華民國的領土和政治遺產為目標 431
第六章 中共政權在新疆的建立與鞏固…………………………………………439
第一節 中共各級黨組織和基層政權的建立…………………………443
第二節 改造兩支軍隊的不同手段……………………………………462
第三節 黨委、黨員與行政部門、幹部問題:誰說了算?…………484
第七章 中共社會改革政策在新疆的相對和緩版本………………………..525
第一節 農業區的「減租反霸」與「土地改革」………………..531
第二節 牧區社會改革政策的溫和微調…………………………..551
第三節 「三反」、「五反」運動和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566
ii
第八章 從「加盟共和國」到「民族區域自治」…………………………571
第一節 伊寧「東突厥斯坦伊斯蘭人民共和國」的命運…………..572
第二節 伊寧對北京的抗拒與期待………………………...…………577
第三節 中共新疆分局的焦慮和對策………………………….….… 593
第四節 北京的回應………………………………………...………...598
第五節 北京強硬底線之下的微弱彈性………………………..……610
第九章 中共民族區域自治與行政區劃手段並用的效用……………………623
第一節 中共建政初期行政區劃調整的政治動機與新疆的機會...625
第二節 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廣泛推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調
整行政區劃的整體政治效應:1947 – 1965……………… 640
第三節 新疆與「三區」:各級「民族區域自治」地方行政區劃的調
整與共產黨機構的調整,1953 – 1954…………………… 650
第十章 確保中國控制的終極手段……………………………………….… 664
第一節 經濟與政治整合……………………………………………665
第二節 生產隊:屯墾戍邊模式的複製與進化……………………676
第三節 戰鬥隊、工作隊:作為國家整合、主權確認工具的新疆生
產建設兵團………………………………………….………683
第四節 作為「內部殖民」有效管道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695
第十一章 中共在新疆宗教與民族政策的轉化及其後果…………………707
第一節 宗教政策的後果:清真寺由黨管理,信仰自理…………710
第二節 「反對大漢族主義」………………………………………722
第三節 1956 - 1957 年的轉折……………………………….……728
第四節 「反擊右派」與「反對地方民族主義」運動期間的激進政
策………………………………………………………….…735
第五節 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743
第六節 以「反修」為中心的新的幹部政策………………………757
iii
第七節 伊塔危機:大躍進與蘇聯雙重影響下的產物……………764
結論…………………………………………………………………………………776
一、新疆突厥語穆斯林的民族認同 .........................................................776
二、國際競爭..............................................................................................783
三、國民政府的蘇聯政策、中共政策和新疆政策................................785
四、共產主義政權並不執著於意識形態….……………………………787
五、中共對新疆的控制與整合.................................................................789
六、近代中國控制新疆的戰略得失.........................................................794
七、 展望………………………………………………………………….795
iv
圖 表
地圖1:新疆地形………………………………………………………….…………I
地圖2:新疆邊境地區跨界民族分布圖……………………………………………II
地圖3:195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時的行署級、專署級、縣級民族區域自
治地方示意圖……………………………………………………….…… III
地圖4: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團場分布圖……………………………………………IV
表1 - 1:前700年至前100年新疆地區的人群、語言、文化類型………………89
表1 - 2:前100年至西元200年新疆地區的人群、語言、文化類型……………89
表1 - 3:200年至700年的新疆地區的人群、語言、文化類型、宗教…………89
表1 - 4:700年至1100年新疆地區的人群、語言、文化、宗教………………..90
表1 - 5:1100年至1350年新疆地區的人群、語言、文化、宗教………………91
表1 - 6:1350年至1680年新疆地區的人群、語言、文化、宗教………………92
表1 - 7:新疆地名對照表……………………………………………………………93
表1 - 8:清代新疆的行政和「雙子城」系統(至光緒十年,即 1884年建省之際)
…………………………………………………………………………....101
表1 - 9:中共建政後更改的新疆地名……………………………………………104
表 3 - 1:1943 年 1 月至 1945 年 3 月中國國民黨新疆省黨部組織工作統計(一)
吸收新黨員………………………………………………………..……203
表 3 - 2:1943 年 1 月至 1945 年 3 月中國國民黨新疆省黨部組織工作統計(二)
各級黨部的設立………………………………………………………..203
表 3 – 3:〈新疆省編查鄉(鎮)保甲戶口實施辦法〉之規定內容(1943 年 7 月
至 1945 年 12 月)……………………………………………………..204
表 4 - 1:伊寧解放組織和烏斯滿遊擊隊的組成狀況(1944 年 4 月至 1945 年 3
月)……………………………………………………………………278
表 4 - 2:東突厥斯坦民族軍早期的建制與序列(1945 年 4 月至 9 月,4 月建軍
v
時總兵力為 15,000 人)…………………………..……………………283
表 4 - 3:民族軍戰鬥序列(1945 年 9 月 – 10 月,總兵力約 29,650 人)…287
表 4 - 4:東突厥斯坦伊斯蘭人民共和國臨時政府成立前後的組成狀況(1944 年
11 月 – 1945 年 3 月)………………………………………………… 291
表 4 - 5:東突厥斯坦伊斯蘭人民共和國臨時政府(1945 年 3 月 – 1945 年 12
月)、東突厥斯坦伊斯蘭人民共和國政府(1945 年 12 月 – 1946 年
7月)組成狀況…………………………………………………………292
表 4 – 6:東突厥斯坦伊斯蘭人民共和國地方政府機構狀況(1944 年 11 月 –
1946 年 6 月)…………………………………………………………306
表 4 – 7:改組後的新疆省聯合省政府委員名單及兼職狀況(行政院 1946 年 6
月 18 日發表)……………………………………………………..…321
表 4 – 8:伊寧政權——和平條款簽署後的東突厥斯坦伊犁區參議會(1946 年 6
月 27 日)……………………………………………………………..323
表 4 – 9:依據〈和平條款〉附文(二)整編後的民族軍戰鬥序列(1946 年 7
月,總兵力13,500人;超過附文規定的上限)…………………………330
表 4 -10:阿合買提江在聯合省政府第 6 次委員會議提議通過的伊犁、塔城、阿
山人事案(1946 年 8 月 16 日)暨阿合買提江在聯合省政府委員會歷
次會次提議通過的其他行政區人事案……………………………..…331
表 4 – 11:「二二五事件」和「阿山事件」後民族軍的戰鬥序列(1947 年 7 月,
總兵力 14,020 人)……………………………………………………337
表6 – 1:1950年1月至1951年12月中共新疆各地級行政區黨委概況………448
表6 – 2:新疆省人民政府組成人員(中共中央於1949年12月16日提名,當日
經中央人民政府第11次政務會議通過)……………………………450
表6 - 3:伊寧政權上、中層分子在中共新疆政權中的位置……………………452
表6 – 4:向中共投誠的國軍駐新部隊改編、改造概況(1950年3月)………470
表6 – 5:5軍的編制與駐防狀況(1952年3月)………………………………475
vi
表6 – 6:1950年代初期新疆反共武裝概況………………………………………481
表6 – 7:新疆黨政幹部統計表(1951年7月25日)…………………………..489
表6 – 8:中國共產黨和闐行政專員公署區黨員民族構成統計表(1950 - 1966)附
柱狀圖……………………………………………………………………492
表6 – 9:中國共產黨庫爾勒縣區黨員民族構成統計表(1950 - 1965)附柱狀
圖…………………………………………………………………………494
表6 – 10:中共鄯善縣基層組織暨黨員民族構成統計表(1950 - 1965)………495
表6 – 11:中共鄯善縣縣級黨委領導層組成沿革(1950 - 1966)………………499
表6 – 12:中國共產黨和闐地區委員會組成沿革(1950年1月至1954年6
月)………………………………………………………………………500
表6 – 13:中共鄯善縣縣級黨委工作部門主管幹部民族狀況…………………501
表6 – 14:中國共產黨鄯善縣各區(1950年5月 – 1959年9月)→人民公社、
鎮、場(1958年9月 – 1966年5月)委員會………………………503
表6 – 15:(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伊犁軍區委員會(1950年3月至1952
年10月)………………………………………………………………505
表6 – 16:中國共產黨伊犁區委員會組成(1950 年7月至1952年5月)……506
表6 – 17:中國共產黨伊犁區委員會組成(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成立初期,1955
年3月至1960年8月)……………………………………………….…507
表6 – 18:中國共產黨伊犁區委員會組成(設立書記處階段,1960年8月至1963
年8月)…………………………………………………………………509
表6 – 19:中國共產黨伊犁、塔城、阿山地方委員會組成沿革(1950年5月至
1952年5月隸屬中共伊犁區委員會,1952年 5 月伊犁區黨委撤銷,
改隸新疆分局)………………………………………………………510
表6 – 20:伊犁哈薩克自治區籌備委員會、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人民委員會領導層
(1954年11月至1966年1月)………………………………………517
表6 – 21: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下轄三區專員公署負責人更迭(1949 - 1966)…519
vii
表6 – 22:全新疆範圍內少數民族幹部數量與比例的變化……………………520
表9 – 1:中共建政前後新疆二級政區的變化…………………………………637
表 9 – 2:中共在前伊寧政權實際控制區設置的各級民族自治地方(1953 年 7
月至1955年10月)……………………………………………………657
表 9 – 3:新疆各級民族自治地方建立時自治民族在自治地方人口中的比例
…………………………………………………………………………663
表 10 – 1: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組織形式……………………………………685
表 10 – 2: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分布狀況表(一)……………………………686
表 10 - 3:新疆突厥穆斯林和其他少數民族 1950 - 1960 年代的暴動(不完全統
計)……………………………………………………………………689
表 10 – 4: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分布狀況表(二)………………………………691
表 10 – 5: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沿革及分布狀況表(1953 - 1965)……………694
表10 - 6:1800年的新疆人口………………………………………………………701
表10 – 7:1941年的新疆民族人口………………………………………………701
表10 – 8:1946的新疆民族人口…………………………………………………702
表10 – 9:1953、1964、1982年的新疆民族人口…………………………………702
表 10 – 10:新疆新的「雙子城」系統……………………………………………704
表 10 – 11: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面積與人口(1995 年)…………………………705
圖表10 - 1:現代新疆民族人口比例的變化(1941 - 1982)………………………703
viii